新闻图片

票据市场或迎来新机遇!“非标转标”如何发力?

近期,与票据市场相关,有两件重要事件相继发生:

一、首期标准化票据于8月16日创设;

二、10月12日人民银行公布《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规则》的出台将会极大地影响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和配置方向的调整,为标准化票据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可能性。

已发行标准化票据的收益率高于同业存单

自1979年第一单商业汇票签发以来,我国票据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探索到成熟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10月末,当年累计承兑金额超过15万亿元,贴现金额超过9.5万亿元。票据市场规模不断迅速发展壮大,交易方式变得丰富多样化,市场参与者结构趋于多元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建设及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票据市场逐步建立,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和实体经济的能力得以加强。

以2016年12月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开业为重要的分界点,票据市场迎来了电子化、全国一体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此前,人民银行在2009年10月和2016年8月相继颁发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为建立电票市场、推动电票业务提供了制度基础。票交所成立后,票据市场的交易模式由一对一的线下联系转变为做市商模式,假票、一票多卖等风险事件显著减少,票据市场的透明度和交易效率大幅提高。

市场参与机构也由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向非法人投资产品进一步扩展,市场参与者类型得以丰富。票据市场的收益率曲线和市场价格指数得以形成,对票据的估值和定价,以及不同层次货币市场之间的连通性起到积极作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得以优化。

2019年8月16日,票据市场迎来新的里程碑,第一期标准化票据创设。

此后一个月内,四期要素不同的标准化票据相继创设。

前三期票据的承兑人均为锦州银行,因不同贴现人的不同信用风险溢价,其收益率有所不同。

这四期产品的总体收益率仍高于同期限、类似资质的同业存单,主要原因在于存量规模小、交易量少,进而有一定的流动性溢价。

从认购情况来看,四期产品的认购金额均大于创设金额,但总体认购情况一般。其中,第一期票据认购情况最为热烈,合规认购金额接近创设金额的2倍,但市场对定价的分歧也最大,最低和最高申购利率差达50基点,体现了投资人对新品种的定价分歧严重。之后几期回归合理。目前,标准化票据尚未有二级成交情况。

将成为“非标转标”的重要路径

人民银行发布的《规则》明确了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界定标准,首先指出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概念以及范围,此外规定了其他债权类资产认定为标准化的具体申请条件。根据认定规则,银登中心和北金所的信贷资产流转、债权融资计划等机构类债权被定义为非标资产,而同业借款及协议存款等资产预留了一定空间,暂未明确定义其属性。在《规则》出台前,上述二者均处于非标界定的模糊地带,前者被部分银行认为未来有望成为标准化资产,并大规模地在做“非标转标”;而后者则是银行净值型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重点配置资产,虽暂未点名为非标,但未来仍存在重新界定的可能性,重新定义后将难以满足期限错配等要求。

因此,从近期推动标准化票据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来看,监管部门对票据市场寄予了厚望。除了助力缓解中小银行流动性分层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外,未来标准化票据将成为非标转标的一大重要路径。票据市场将迎来巨大发展。本文就我国票据市场的此次改革内容、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开论述。

在政策的有效推动下,上述四期标准化票据创设的间隔时间短、速度快,其直接意图是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

市场风险偏好迅速降低,同业授信收紧,导致中小银行负债端承压,AA+及以下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数量锐减,资质较弱的银行承兑汇票流动性急剧下降。票据产品的标准化有助于盘活中小银行票据资产。

首先,可以提升票据产品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不仅有第一付款人(即承兑人)的信用背书,同时也有贴现行的信用保障;此外,投资标准化票据不占用表内信贷额度,风险占用成本下降。

其次,可以提升银行的贴现动力,对贴现行而言,在违约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若直贴利率高于产品收益率+创设费用,即可获得利差收益。

标准化票据创设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其更意味着票据市场的产品属性、交易模式、市场参与者范围等格局将彻底改变,票据市场的自身发展路径将会发生极大变化。

从产品属性来看,与传统票据的单一兑付风险不同,标准化票据是将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票据组成资产池后,进行现金流重构。资产池的等分化也意味着底层资产信用风险将由所有投资者共担,因此其产品具有证券化和标准化的特点。

从交易模式来看,自第二期标准化票据创设起,标准化票据可在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跨市场交易和流动,做市商和银行间中介机构开始尝试进行报价,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形成更公允、透明、合理的风险定价机制。此外,第四期标准化票据的底层资产为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为商业承兑汇票的证券化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大量中小型企业未来或能进入票据市场进行融资,市场参与者格局将极大丰富与改变。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票据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未来中小企业直接票据融资渠道的开拓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相比于其他融资方式,票据融资期限短、便利性高,是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未来可设立底层资产为商票的标准化票据

标准化票据的自身属性和跨市场交易进一步连接了原本相对分割的信贷市场、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有助于货币传导机制的疏通,形成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一体化大货币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融资。

展望未来,标准化票据还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进一步发展:

一、跨市场交易要求统一协调的监管体制和法律法规。

此前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分割明显,在业务办理规则、交易规则、术语、做市商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将会影响标准化票据的流通和监管。

二、引进票据评级和增信机制。

目前发行的四期标准化票据均未有外部评级,投资者仅能参考承兑人或贴现人的主体外部评级或同业存单来定价,但当承兑人及贴现人外部主体存在冲突时,定价存在较大的难度和混乱。为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应引入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票据承兑人和贴现人的主体,以及单个标准化票据资产进行评级分析,有利于市场合理定价与交易。此外,针对低资质的标准化票据,应尽快建立起增信机制,促进票据流通。

三、尽快促进底层资产为商票的标准化票据设立。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截至2019年8月末,商业承兑汇票仅占承兑额的15.79%,占贴现额的7.87%。而美国等成熟市场商业承兑汇票的存量余额及市场流通量均远超银行承兑汇票。由企业直接发行商业票据,发行人可根据自己的资金需求直接融资,发行成本将显著降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信用定价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发展商票直接融资市场的客观条件已经建立,应尽快促成底层资产为商票的标准化票据设立,以更好地满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票据课堂丨个人账户可以接收承兑汇票吗?为什么?

个人账户能够用来接收承兑汇票吗?如果不行,又是为什么呢?今天佰万君就来大家解说解说!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第二章第七十四条: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才能使用商业汇票。

以往我们说起这条规定,强调的都是“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今天,咱们视线往前移,注意一下说的是“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个人显然不包括在内

对银行业务有一些了解的朋友肯定也知道,承兑汇票相关的业务都属于对公业务,不对个人开放。

还有一种情况,当承兑汇票作为借款交付给个人,民间借贷关系是否有效呢?

一种观点认为,出借承兑汇票是出借款项的形式之一,只要是为了合法的目的借款并确定了交付的事实,该民间借贷关系即成立并生效,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偿还借款,并按照约定或依法支付相应的利息。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民间借贷关系无效。因为,承兑汇票不能由个人持有,将银行承兑汇票交付个人的行为,违反国家有关金融法规,应视为无效。但如果银行承兑汇票无法返还,本着保护合法利益的原则,个人应当赔偿承兑汇票的票面损失

最后一种情况,如果遇到承兑汇票背书转让给个人的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

有两种方法:

一是持票人可行使追索权,退还给前手。依次类推,直至追索到出票人,要求其更换票据或退票

二是个人的前手与个人后手达成协议,通过书面证明的形式证明背书无效,然后,由个人前手的单位委托银行收款

承兑汇票有着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是贸易往来中很常见的支付结算方式,但承兑汇票毕竟不是现金,作为个人,还是要注意不要介入承兑汇票的流通过程。当然,出于防控风险的目的,也最好不要用个人账户进行承兑汇票的打款收款。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区块链票据的本质、法律性质与特征,您都了解吗?

区块链技术通过密码学提供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可以解决目前票据交易中所产生的欺诈风险,如票据与印章造假、票据空头买卖等方式骗取银行资金等问题,因此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等部门都以《票据法》票据为基础利用区块链技术尝试进行创新。此种创新有表述为“数字票据”,但应称之为“区块链票据”。

为对区块链票据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规范,应将区块链票据的本质定位为一种金融工具的创新;法律性质并非《票据法》中的票据,而是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其特征是无被篡改和被伪造的有价证券和实现穿透式监管科技创新的金融工具。

因此,规范区块链票据不能从修改《票据法》的层面入手,而应根据区块链票据本身的特征和功能价值进行科学的规范。

一区块链票据的界定

“区块链票据”从字面来理解是“区块链+票据”。“区块链”是通过密码学提供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的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票据交易的这些需求,从而有助于在技术层面上防控票据业务风险。学术界对区块链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

区块链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区块链定义是指“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狭义的区块链定义是“将数据区块以时间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学界普遍认为区块链技术本质是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该记账系统是全网共识,单一个体是无法篡改、记录具有可追溯性。根据《票据法》第19条的规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汇票以票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商业汇票与电子商业汇票。票据是具有支付、融资和调节功能的重要金融工具。票据是完全的有价证券,票据的特征决定了其票面记载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具有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且票面金额一般较高,因此其安全性要求很高。

“区块链+票据”是以区块链为技术基础,依据目前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的属性、法律法规、票据的监管规定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一种新型票据(有价证券)表现形式。其是一种既具备电子票据功能和优点,又利用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在防范电子票据欺诈风险进行创新的新型有价证券。

区块链票据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势,实现了区块链技术与票据业务创造性结合的一种新型支付工具。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点对点交易、不可篡改等技术价值与票据交易行为特征十分吻合。因此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传统票据的功能与作用,并解决传统票据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二区块链票据的本质:金融工具的创新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创新是指新产品的生产,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的应用,新市场的开辟,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实行和原材料新供应来源的发现和掌握等。金融创新是决定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结构的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新的金融市场和新的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是通过金融结构创新来实现的,金融结构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金融结构的创新就是通过金融结构四个要素与金融技术、自然科学技术和方法的重新搭配、组合,改变其中一个或多个要素,形成新的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进而为市场提供新的服务和新的金融功能过程。每当人类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就会导致金融的创新。特别是当下网络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引起了金融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促成区块链票据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区块链技术是网络技术与密码学技术进行的有机结合创新的产物,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时间戳、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的功能。区块链票据就是利用区块链技术的这些功能进行的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是由制度、契约和金融技术组成的,金融工具的创新就是围绕这三个组成要素进行的。区块链票据是在《票据法》所规定的汇票的基础之上在制度、契约和金融技术三个要素都进行创新的一种金融工具,因此与《票据法》的票据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已改变了《票据法》的票据特质。

(一)区块链票据是《票据法》票据的契约创新

《票据法》的票据作为金融工具中的契约是票据票面的内容,根据《票据法》第4条规定:“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应当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因此票据这种金融工具的契约是指在票据上签章和所记载的事项。但区块链票据金融工具的契约不仅有类似票据记载的内容,还有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即区块链票据金融工具的契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类似票据记载的内容;二是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因此区块链票据的契约与《票据法》票据的契约是不同的。金融工具的契约要素的不同就会导致金融工具不同,所以区块链票据不是《票据法》中的票据,而是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

(二)区块链票据是《票据法》票据的金融技术创新

金融技术是金融工具的组成要素,金融技术是指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务中的金融和货币信用原理,以及该原理在金融交易、服务的应用、日常操作经验和风控技术。金融技术可以限制或提高了人们分配与利用一定数量的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技术决定了金融服务的水平、资源配置的效率、金融经营的成本和金融消费者的满意与受保护程度。金融行为中的应用技能、金融知识和日常操作中的经验包含着风控技术。《票据法》的票据的风控技术就是根据已成立的法律、行政法规、监管规定及风控技术等对票据本身的真伪与票面记载内容进行验证与风控。而区块链票据的风控是通过区块信息监控、智能合约等进行的。因此区块链票据在风控技术方面与《票据法》的票据是不同的。因此区块链票据不是《票据法》中的票据,而是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

(三)区块链票据是《票据法》票据的制度创新

制度是金融工具的组成要素,制度包含外在制度(法律制度)和内在制度(习惯)。《票据法》的票据的制度包括票据的内在制度和票据的外在制度:其内在制度主要是习惯,该习惯主要是票据应用中的习惯;外在制度主要是已成立的《票据法》《合同法》以及行政法规与监管规定等。而区块链票据的内在制度不仅要遵守票据应用中的习惯,还要遵守区块链与网络技术的习惯;外在制度不仅要遵守《票据法》的制度,还要遵守区块链和网络技术的相关法律规定。但实践中,区块链票据行为已经突破了《票据法》的规定,如《票据法》的无因性与无条件支付等。因此区块链票据在制度层面也不同于《票据法》中的票据,应是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综上所述,区块链票据作为金融工具,在金融工具的制度、契约和金融技术三个组成要素方面与《票据法》中的票据金融工具的制度、契约和金融技术三个组成要素方面都不同,因此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

三区块链票据法律性质:是新型的有价证券

(一)区块链票据不是依照《票据法》发行的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

“票据”一词是汇票、本票和支票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票据,是指汇票、本票和支票。”票据是出票人依据《票据法》发行,由自己无条件支付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如果出票人发行的虽名为汇票、本票或支票,而不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办理,即不属于票据,但可以是其他有价证券。根据《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法》票据行为的内容完全以票面上的文字记载为准,不能以票面记载内容以外的其它事项作为票面内容变更的依据。票据行为是民法上的法律行为,因此不仅具有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而且是严格的要式行为,法律对每一种票据行为规定了必要的格式,即一定的内容和记载的方式。区块链票据数据电文以电子脉冲形式存在的,因此不符合《票据法》的要式性与文义性。因此区块链票据就是未严格依照《票据法》的规定由出票人发行而办理的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

(二)区块链票据是有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权利人的新型有价证券

《票据法》的票据是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完全有价证券。“无条件”是指出票人或者其他票据行为人不得将交易中的条件记载在票据上,出票人也不得将其与委托付款人之间的委托付款关系中的条件记载在票据上,据以确保票据流通的便捷。依据《支付结算办法》第53条规定:“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汇票的出票银行为银行汇票的付款人”。区块链票据的支付是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技术利用编程来控制票据整个流通和交易行为,以此来保证安全性。“一是交易的控制方式更加多元化,比如在实际的交易中会存在票据代持(双买断)的模式,可以在交易的开始就将约定买回的日期通过代码的形式写入智能合约,待到期后票据将自动完成赎回买断。二是智能合约通过代码来实现,其硬控制性使得票据的交易不再需要线下合同作为保证,避免执行中存在违约现象。”票据业务的交易将交易规则以代码的形式清晰明确地写入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代码完成后,交易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无法对其进行更改。因此其不符合《票据法》第22条第2项中“无条件支付的委托”的规定票据,而是一种有条件的支付的一种新型有价证券。

(三)区块链票据不是无因证券

无因证券是指证券上权利的存在只依证券券面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进行确认。权利人享有的证券权利不以取得证券的基础原因为条件,而只是根据持有证券为必要条件。无因性是票据理论的核心内容,决定着《票据法》票据的本质。“就一般的民事行为而言,存在着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两种情况。如果某一法律行为的效力,受其在先的原因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则该法律行为为有因行为;相反,如果某一法律行为的效力,不受其在先的原因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则该法律行为为无因行为。票据行为乃属于无因行为。”票据的无因性理论决定了票据上的支付的法律关系效力与票据出票的基础原因的是否有效无关,只与票据记载的内容有关。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并非是票据发生的过程中不存在原因关系,而是基于票据的流通性和保护交易安全的需要,通过法律上的技术处理和强制性规定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分离开来。此种分离是使票据的功能接近货币的功能,但又区别于货币,从而实现票据的支付和融资功能。因此票据的无因性是票据的本质需要,是票据流通不可缺少的条件。

(四)区块链票据是附条件和自动履行的新型有价证券

票据是无条件支付的完全有价证券,在支付过程中如有附条件支付的记载,将导致票据无效。因为这种记载与票据的特质相矛盾,所以记载后票据即为无效。如《票据法》第22条第2项:“无条件支付的委托”规定。区块链票据的“智能合约”是对票据支付的附条件,因此根据《票据法》的第22条第2项规定区块链票据上无效票据,如有效就不应是《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而是一种新型有价证券。学者尼克·萨博(Nick Szabo)认为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并使用协议和用户接口来执行的合同条款。区块链成为“合约提供存储代码和状态的地方,再把执行合约的基本环境与一致性算法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最基本的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智能合约与区块链技术融合,把票据交易和流通环节中的合同内容通过编码镶嵌在区块链上,使其具有了区块链分布式记录、存储和验证、不可篡改和伪造等特征。如“区块链票据借助区块链中智能合约的使用,应用可编程的特点,在票据流转的同时,通过编辑一段程序即可控制价值的限定和流转方向,确保所有流通票据按照统一的管理规则进行交易”。因此区块链票据的智能合约的约定是一种附加条件,依据《票据法》就会导致票据的无效,如有效也已不是《票据法》上的票据,而是一种附条件的新型有价证券。

四区块链票据的法律特征

(一)区块链票据与电子票据不同

电子票据是票据的电子化,其本质仍然是票据,是传统的纸制票据用电子的形式进行呈现。广义的电子票据包括两种:一是传统票据的以电子化进行呈现,电子表现形式并没有改变《票据法》票据的法律性质与法律关系,其本质和特征仍然是《票据法》的票据;二是“用电子信息完全取代传统票据,信息传递的过程也就是资金流动过程。狭义的电子票据的内涵是指:由发送人依法发行的,通过发送银行向接受银行发出的或通过发送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发出的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的货币给受益人的电子指令”。电子票据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客户网上银行、电子票据交换中心、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和监管机构。电子票据的认证和监督是由电子票据交换中心、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和监管机构来完成的。电子票据的法律特质仍然是《票据法》所规定的票据。但区块链票据的性质与特征已不是《票据法》规定的票据。区块链票据虽然还是出票人出票,然而它并不是依照我国《票据法》的规定进行发行的。如区块链票据不是“无条件支付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是依据实际交易,并由智能合约控制的附条件的、有因性的新型有价证券。“区块链票据发行和交易相关主体既不需要第三方对价值传递的信息做监督和验证,也不需要特定的实物作为连接双方取得信任的证明,是直接点对点进行价值无形传递的”。

(二)区块链票据是不被篡改、被伪造的有价证券

区块链的密钥一经生成就不能更改,保证了区块链票据交易信息内容无被篡改、被伪造的风险,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安全,票据发行利用区块链共识机制对区块链真实性提供了市场机制的证明。区块链票据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通过编制程序,对票据交易主体的主体资格和基本信息、交易行为要件、履行条件和交易记录等对票据出票、背书转让、承兑和贴现等行为设定相应的条件来保证安全,并要求票据持有人票据权利的实现必须以具有真实的基础原因为条件,以此对票据交易主体的身份进行限定,保障票据交易的真实性。

(三)区块链票据是实现穿透式监管的金融创新工具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通过的“区块链法案”中,智能合约被定义为:一个事件驱动的程序,可以在分布式、去中心化、可共享和可复制的账簿上运行,并且能够针对账簿中资产转移状况进行监管。传统票据市场的监管只能通过现场审核的方式来进行,缺乏对票据的出票、背书和承兑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审查、调阅的手段。因此,票据市场出现了规避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管,表内资产表外化的监管套利型“创新票据产品”,导致合规风险无法被有效监管与防范。这些问题的防范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对分布式账本的交易记录的即时审计,而无须依赖于票据交易平台所提供的接口。监管规则也可以通过在链条中通过编程来建立共用约束代码,监管方实现监管政策全覆盖硬控制,进而实施对票据全面和穿透式监管。“监管机构可以作为区块链中的一个普通节点,根据需要随时从区块链中提取特定的信息,提高管理的效率,也可选择作为拥有一定角色设定的特殊节点,建立智能合约的规则、编辑链条中的程序,通过区块链中条件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管控的全覆盖”。

1、区块链票据是利用区块链中智能合约技术解决票据市场合规、资金转移,提高交易效率创新。区块链票据借助区块链中智能合约技术的应用编程,在实施票据出票和转让行为时,可通过设置程序条件控制票据的价值和流转方向,以此保证所有流通票据按照程序设定的统一规则进行交易,从而提高票据市场的安全和运作效率,防范欺诈与道德风险。智能合约可以通过设定的条件自动完成资金转移、锁定保证金、扣除手续费、承兑与交付票据转让等行为。区块链票据都是在区块链上运行,拥有独立的生命周期,通过智能合约编程的方式来实现的一段业务逻辑代码,利用此技术提高票据交易的效率。同时,监管规则也可以通过在链条中编程来建立共用约束代码,实现监管政策全覆盖和硬控制。

2、区块链票据是利用区块链中智能合约技术降低道德风险的监管成本。道德风险是金融市场中客观存在。“道德风险”这一表述可追溯至17世纪,19世纪末期为英国的保险公司所广泛使用。保险中的受益人故意破坏财产或者放任其毁坏,以获得保险金,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就是道德风险。20世纪60年代,道德风险的概念经过经济学家的重新定义进入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含义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没有必然关系。目前,金融体系中的道德风险,一般指由一方决定如何冒险,而由另一方承担不利后果的情形。区块链票据有降低道德风险和防欺诈风险的作用。“由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加快,交易更趋频繁,交易区域扩大,背书流转次数增多,代持代保管等模式创新对业务操作的规范性、票据转移的真实性、票据保管的安全性带来了风险隐患,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并将风险通过交易的形式向金融体系传递。”“如利用区块链技术使区块链票据前后相连构成的不可篡改的时间戳,使得监管部门调阅数据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再加上运用非对称加密技术构建了完全透明的数据管理体系,使得票据交易信息追溯途径的可信任性大大提高,从而有效防范票据市场中的各种道德风险。”

3、区块链票据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实现穿透式监管。监管机构需要全面掌握票据市场动态,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或干预,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票据市场的穿透式监管,实现对票据市场的监管有效性。区块链票据通过智能合约在整个区块链链条中建立共同的约束代码,可实现对数字票据交易智能化、全流程监管与控制。要实现全流程监管,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对票据的监管规定来设置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从智能合约的程序上实现对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背书转让、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兑付等行为整个流程的监管。要实现对区块链票据交易的控制,则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的程序设计直接中止不符合监管要求的票据交易。监管机构还可以利用区块链信息全网发布、不可更改的特性,将监管规则镶嵌在智能合约中,建立共用统一的约束代码,实现监管全覆盖,从而实现对票据的全方位的穿透式监管。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票据市场或迎来新机遇!“非标转标”如何发力?

近期,与票据市场相关,有两件重要事件相继发生:

一、首期标准化票据于8月16日创设;

二、10月12日人民银行公布《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规则》的出台将会极大地影响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和配置方向的调整,为标准化票据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可能性。

已发行标准化票据的收益率高于同业存单

自1979年第一单商业汇票签发以来,我国票据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探索到成熟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10月末,当年累计承兑金额超过15万亿元,贴现金额超过9.5万亿元。票据市场规模不断迅速发展壮大,交易方式变得丰富多样化,市场参与者结构趋于多元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建设及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票据市场逐步建立,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和实体经济的能力得以加强。

以2016年12月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开业为重要的分界点,票据市场迎来了电子化、全国一体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此前,人民银行在2009年10月和2016年8月相继颁发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为建立电票市场、推动电票业务提供了制度基础。票交所成立后,票据市场的交易模式由一对一的线下联系转变为做市商模式,假票、一票多卖等风险事件显著减少,票据市场的透明度和交易效率大幅提高。

市场参与机构也由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向非法人投资产品进一步扩展,市场参与者类型得以丰富。票据市场的收益率曲线和市场价格指数得以形成,对票据的估值和定价,以及不同层次货币市场之间的连通性起到积极作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得以优化。

2019年8月16日,票据市场迎来新的里程碑,第一期标准化票据创设。

此后一个月内,四期要素不同的标准化票据相继创设。

前三期票据的承兑人均为锦州银行,因不同贴现人的不同信用风险溢价,其收益率有所不同。

这四期产品的总体收益率仍高于同期限、类似资质的同业存单,主要原因在于存量规模小、交易量少,进而有一定的流动性溢价。

从认购情况来看,四期产品的认购金额均大于创设金额,但总体认购情况一般。其中,第一期票据认购情况最为热烈,合规认购金额接近创设金额的2倍,但市场对定价的分歧也最大,最低和最高申购利率差达50基点,体现了投资人对新品种的定价分歧严重。之后几期回归合理。目前,标准化票据尚未有二级成交情况。

将成为“非标转标”的重要路径

人民银行发布的《规则》明确了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界定标准,首先指出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概念以及范围,此外规定了其他债权类资产认定为标准化的具体申请条件。根据认定规则,银登中心和北金所的信贷资产流转、债权融资计划等机构类债权被定义为非标资产,而同业借款及协议存款等资产预留了一定空间,暂未明确定义其属性。在《规则》出台前,上述二者均处于非标界定的模糊地带,前者被部分银行认为未来有望成为标准化资产,并大规模地在做“非标转标”;而后者则是银行净值型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重点配置资产,虽暂未点名为非标,但未来仍存在重新界定的可能性,重新定义后将难以满足期限错配等要求。

因此,从近期推动标准化票据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来看,监管部门对票据市场寄予了厚望。除了助力缓解中小银行流动性分层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外,未来标准化票据将成为非标转标的一大重要路径。票据市场将迎来巨大发展。本文就我国票据市场的此次改革内容、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开论述。

在政策的有效推动下,上述四期标准化票据创设的间隔时间短、速度快,其直接意图是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

市场风险偏好迅速降低,同业授信收紧,导致中小银行负债端承压,AA+及以下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数量锐减,资质较弱的银行承兑汇票流动性急剧下降。票据产品的标准化有助于盘活中小银行票据资产。

首先,可以提升票据产品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不仅有第一付款人(即承兑人)的信用背书,同时也有贴现行的信用保障;此外,投资标准化票据不占用表内信贷额度,风险占用成本下降。

其次,可以提升银行的贴现动力,对贴现行而言,在违约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若直贴利率高于产品收益率+创设费用,即可获得利差收益。

标准化票据创设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其更意味着票据市场的产品属性、交易模式、市场参与者范围等格局将彻底改变,票据市场的自身发展路径将会发生极大变化。

从产品属性来看,与传统票据的单一兑付风险不同,标准化票据是将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票据组成资产池后,进行现金流重构。资产池的等分化也意味着底层资产信用风险将由所有投资者共担,因此其产品具有证券化和标准化的特点。

从交易模式来看,自第二期标准化票据创设起,标准化票据可在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跨市场交易和流动,做市商和银行间中介机构开始尝试进行报价,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形成更公允、透明、合理的风险定价机制。此外,第四期标准化票据的底层资产为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为商业承兑汇票的证券化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大量中小型企业未来或能进入票据市场进行融资,市场参与者格局将极大丰富与改变。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票据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未来中小企业直接票据融资渠道的开拓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相比于其他融资方式,票据融资期限短、便利性高,是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未来可设立底层资产为商票的标准化票据

标准化票据的自身属性和跨市场交易进一步连接了原本相对分割的信贷市场、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有助于货币传导机制的疏通,形成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一体化大货币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融资。

展望未来,标准化票据还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进一步发展:

一、跨市场交易要求统一协调的监管体制和法律法规。

此前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分割明显,在业务办理规则、交易规则、术语、做市商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将会影响标准化票据的流通和监管。

二、引进票据评级和增信机制。

目前发行的四期标准化票据均未有外部评级,投资者仅能参考承兑人或贴现人的主体外部评级或同业存单来定价,但当承兑人及贴现人外部主体存在冲突时,定价存在较大的难度和混乱。为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应引入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票据承兑人和贴现人的主体,以及单个标准化票据资产进行评级分析,有利于市场合理定价与交易。此外,针对低资质的标准化票据,应尽快建立起增信机制,促进票据流通。

三、尽快促进底层资产为商票的标准化票据设立。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截至2019年8月末,商业承兑汇票仅占承兑额的15.79%,占贴现额的7.87%。而美国等成熟市场商业承兑汇票的存量余额及市场流通量均远超银行承兑汇票。由企业直接发行商业票据,发行人可根据自己的资金需求直接融资,发行成本将显著降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信用定价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发展商票直接融资市场的客观条件已经建立,应尽快促成底层资产为商票的标准化票据设立,以更好地满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票据课堂丨个人账户可以接收承兑汇票吗?为什么?

个人账户能够用来接收承兑汇票吗?如果不行,又是为什么呢?今天佰万君就来大家解说解说!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第二章第七十四条: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才能使用商业汇票。

以往我们说起这条规定,强调的都是“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今天,咱们视线往前移,注意一下说的是“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个人显然不包括在内

对银行业务有一些了解的朋友肯定也知道,承兑汇票相关的业务都属于对公业务,不对个人开放。

还有一种情况,当承兑汇票作为借款交付给个人,民间借贷关系是否有效呢?

一种观点认为,出借承兑汇票是出借款项的形式之一,只要是为了合法的目的借款并确定了交付的事实,该民间借贷关系即成立并生效,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偿还借款,并按照约定或依法支付相应的利息。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民间借贷关系无效。因为,承兑汇票不能由个人持有,将银行承兑汇票交付个人的行为,违反国家有关金融法规,应视为无效。但如果银行承兑汇票无法返还,本着保护合法利益的原则,个人应当赔偿承兑汇票的票面损失

最后一种情况,如果遇到承兑汇票背书转让给个人的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

有两种方法:

一是持票人可行使追索权,退还给前手。依次类推,直至追索到出票人,要求其更换票据或退票

二是个人的前手与个人后手达成协议,通过书面证明的形式证明背书无效,然后,由个人前手的单位委托银行收款

承兑汇票有着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是贸易往来中很常见的支付结算方式,但承兑汇票毕竟不是现金,作为个人,还是要注意不要介入承兑汇票的流通过程。当然,出于防控风险的目的,也最好不要用个人账户进行承兑汇票的打款收款。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区块链票据的本质、法律性质与特征,您都了解吗?

区块链技术通过密码学提供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可以解决目前票据交易中所产生的欺诈风险,如票据与印章造假、票据空头买卖等方式骗取银行资金等问题,因此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等部门都以《票据法》票据为基础利用区块链技术尝试进行创新。此种创新有表述为“数字票据”,但应称之为“区块链票据”。

为对区块链票据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规范,应将区块链票据的本质定位为一种金融工具的创新;法律性质并非《票据法》中的票据,而是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其特征是无被篡改和被伪造的有价证券和实现穿透式监管科技创新的金融工具。

因此,规范区块链票据不能从修改《票据法》的层面入手,而应根据区块链票据本身的特征和功能价值进行科学的规范。

一区块链票据的界定

“区块链票据”从字面来理解是“区块链+票据”。“区块链”是通过密码学提供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的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票据交易的这些需求,从而有助于在技术层面上防控票据业务风险。学术界对区块链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

区块链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区块链定义是指“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狭义的区块链定义是“将数据区块以时间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学界普遍认为区块链技术本质是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该记账系统是全网共识,单一个体是无法篡改、记录具有可追溯性。根据《票据法》第19条的规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汇票以票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商业汇票与电子商业汇票。票据是具有支付、融资和调节功能的重要金融工具。票据是完全的有价证券,票据的特征决定了其票面记载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具有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且票面金额一般较高,因此其安全性要求很高。

“区块链+票据”是以区块链为技术基础,依据目前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的属性、法律法规、票据的监管规定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一种新型票据(有价证券)表现形式。其是一种既具备电子票据功能和优点,又利用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在防范电子票据欺诈风险进行创新的新型有价证券。

区块链票据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势,实现了区块链技术与票据业务创造性结合的一种新型支付工具。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点对点交易、不可篡改等技术价值与票据交易行为特征十分吻合。因此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传统票据的功能与作用,并解决传统票据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二区块链票据的本质:金融工具的创新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创新是指新产品的生产,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的应用,新市场的开辟,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实行和原材料新供应来源的发现和掌握等。金融创新是决定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结构的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新的金融市场和新的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是通过金融结构创新来实现的,金融结构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金融结构的创新就是通过金融结构四个要素与金融技术、自然科学技术和方法的重新搭配、组合,改变其中一个或多个要素,形成新的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进而为市场提供新的服务和新的金融功能过程。每当人类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就会导致金融的创新。特别是当下网络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引起了金融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促成区块链票据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区块链技术是网络技术与密码学技术进行的有机结合创新的产物,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时间戳、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的功能。区块链票据就是利用区块链技术的这些功能进行的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是由制度、契约和金融技术组成的,金融工具的创新就是围绕这三个组成要素进行的。区块链票据是在《票据法》所规定的汇票的基础之上在制度、契约和金融技术三个要素都进行创新的一种金融工具,因此与《票据法》的票据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已改变了《票据法》的票据特质。

(一)区块链票据是《票据法》票据的契约创新

《票据法》的票据作为金融工具中的契约是票据票面的内容,根据《票据法》第4条规定:“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应当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因此票据这种金融工具的契约是指在票据上签章和所记载的事项。但区块链票据金融工具的契约不仅有类似票据记载的内容,还有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即区块链票据金融工具的契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类似票据记载的内容;二是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因此区块链票据的契约与《票据法》票据的契约是不同的。金融工具的契约要素的不同就会导致金融工具不同,所以区块链票据不是《票据法》中的票据,而是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

(二)区块链票据是《票据法》票据的金融技术创新

金融技术是金融工具的组成要素,金融技术是指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务中的金融和货币信用原理,以及该原理在金融交易、服务的应用、日常操作经验和风控技术。金融技术可以限制或提高了人们分配与利用一定数量的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技术决定了金融服务的水平、资源配置的效率、金融经营的成本和金融消费者的满意与受保护程度。金融行为中的应用技能、金融知识和日常操作中的经验包含着风控技术。《票据法》的票据的风控技术就是根据已成立的法律、行政法规、监管规定及风控技术等对票据本身的真伪与票面记载内容进行验证与风控。而区块链票据的风控是通过区块信息监控、智能合约等进行的。因此区块链票据在风控技术方面与《票据法》的票据是不同的。因此区块链票据不是《票据法》中的票据,而是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

(三)区块链票据是《票据法》票据的制度创新

制度是金融工具的组成要素,制度包含外在制度(法律制度)和内在制度(习惯)。《票据法》的票据的制度包括票据的内在制度和票据的外在制度:其内在制度主要是习惯,该习惯主要是票据应用中的习惯;外在制度主要是已成立的《票据法》《合同法》以及行政法规与监管规定等。而区块链票据的内在制度不仅要遵守票据应用中的习惯,还要遵守区块链与网络技术的习惯;外在制度不仅要遵守《票据法》的制度,还要遵守区块链和网络技术的相关法律规定。但实践中,区块链票据行为已经突破了《票据法》的规定,如《票据法》的无因性与无条件支付等。因此区块链票据在制度层面也不同于《票据法》中的票据,应是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综上所述,区块链票据作为金融工具,在金融工具的制度、契约和金融技术三个组成要素方面与《票据法》中的票据金融工具的制度、契约和金融技术三个组成要素方面都不同,因此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

三区块链票据法律性质:是新型的有价证券

(一)区块链票据不是依照《票据法》发行的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

“票据”一词是汇票、本票和支票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票据,是指汇票、本票和支票。”票据是出票人依据《票据法》发行,由自己无条件支付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如果出票人发行的虽名为汇票、本票或支票,而不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办理,即不属于票据,但可以是其他有价证券。根据《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法》票据行为的内容完全以票面上的文字记载为准,不能以票面记载内容以外的其它事项作为票面内容变更的依据。票据行为是民法上的法律行为,因此不仅具有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而且是严格的要式行为,法律对每一种票据行为规定了必要的格式,即一定的内容和记载的方式。区块链票据数据电文以电子脉冲形式存在的,因此不符合《票据法》的要式性与文义性。因此区块链票据就是未严格依照《票据法》的规定由出票人发行而办理的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

(二)区块链票据是有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权利人的新型有价证券

《票据法》的票据是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完全有价证券。“无条件”是指出票人或者其他票据行为人不得将交易中的条件记载在票据上,出票人也不得将其与委托付款人之间的委托付款关系中的条件记载在票据上,据以确保票据流通的便捷。依据《支付结算办法》第53条规定:“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汇票的出票银行为银行汇票的付款人”。区块链票据的支付是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技术利用编程来控制票据整个流通和交易行为,以此来保证安全性。“一是交易的控制方式更加多元化,比如在实际的交易中会存在票据代持(双买断)的模式,可以在交易的开始就将约定买回的日期通过代码的形式写入智能合约,待到期后票据将自动完成赎回买断。二是智能合约通过代码来实现,其硬控制性使得票据的交易不再需要线下合同作为保证,避免执行中存在违约现象。”票据业务的交易将交易规则以代码的形式清晰明确地写入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代码完成后,交易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无法对其进行更改。因此其不符合《票据法》第22条第2项中“无条件支付的委托”的规定票据,而是一种有条件的支付的一种新型有价证券。

(三)区块链票据不是无因证券

无因证券是指证券上权利的存在只依证券券面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进行确认。权利人享有的证券权利不以取得证券的基础原因为条件,而只是根据持有证券为必要条件。无因性是票据理论的核心内容,决定着《票据法》票据的本质。“就一般的民事行为而言,存在着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两种情况。如果某一法律行为的效力,受其在先的原因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则该法律行为为有因行为;相反,如果某一法律行为的效力,不受其在先的原因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则该法律行为为无因行为。票据行为乃属于无因行为。”票据的无因性理论决定了票据上的支付的法律关系效力与票据出票的基础原因的是否有效无关,只与票据记载的内容有关。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并非是票据发生的过程中不存在原因关系,而是基于票据的流通性和保护交易安全的需要,通过法律上的技术处理和强制性规定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分离开来。此种分离是使票据的功能接近货币的功能,但又区别于货币,从而实现票据的支付和融资功能。因此票据的无因性是票据的本质需要,是票据流通不可缺少的条件。

(四)区块链票据是附条件和自动履行的新型有价证券

票据是无条件支付的完全有价证券,在支付过程中如有附条件支付的记载,将导致票据无效。因为这种记载与票据的特质相矛盾,所以记载后票据即为无效。如《票据法》第22条第2项:“无条件支付的委托”规定。区块链票据的“智能合约”是对票据支付的附条件,因此根据《票据法》的第22条第2项规定区块链票据上无效票据,如有效就不应是《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而是一种新型有价证券。学者尼克·萨博(Nick Szabo)认为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并使用协议和用户接口来执行的合同条款。区块链成为“合约提供存储代码和状态的地方,再把执行合约的基本环境与一致性算法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最基本的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智能合约与区块链技术融合,把票据交易和流通环节中的合同内容通过编码镶嵌在区块链上,使其具有了区块链分布式记录、存储和验证、不可篡改和伪造等特征。如“区块链票据借助区块链中智能合约的使用,应用可编程的特点,在票据流转的同时,通过编辑一段程序即可控制价值的限定和流转方向,确保所有流通票据按照统一的管理规则进行交易”。因此区块链票据的智能合约的约定是一种附加条件,依据《票据法》就会导致票据的无效,如有效也已不是《票据法》上的票据,而是一种附条件的新型有价证券。

四区块链票据的法律特征

(一)区块链票据与电子票据不同

电子票据是票据的电子化,其本质仍然是票据,是传统的纸制票据用电子的形式进行呈现。广义的电子票据包括两种:一是传统票据的以电子化进行呈现,电子表现形式并没有改变《票据法》票据的法律性质与法律关系,其本质和特征仍然是《票据法》的票据;二是“用电子信息完全取代传统票据,信息传递的过程也就是资金流动过程。狭义的电子票据的内涵是指:由发送人依法发行的,通过发送银行向接受银行发出的或通过发送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发出的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的货币给受益人的电子指令”。电子票据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客户网上银行、电子票据交换中心、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和监管机构。电子票据的认证和监督是由电子票据交换中心、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和监管机构来完成的。电子票据的法律特质仍然是《票据法》所规定的票据。但区块链票据的性质与特征已不是《票据法》规定的票据。区块链票据虽然还是出票人出票,然而它并不是依照我国《票据法》的规定进行发行的。如区块链票据不是“无条件支付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是依据实际交易,并由智能合约控制的附条件的、有因性的新型有价证券。“区块链票据发行和交易相关主体既不需要第三方对价值传递的信息做监督和验证,也不需要特定的实物作为连接双方取得信任的证明,是直接点对点进行价值无形传递的”。

(二)区块链票据是不被篡改、被伪造的有价证券

区块链的密钥一经生成就不能更改,保证了区块链票据交易信息内容无被篡改、被伪造的风险,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安全,票据发行利用区块链共识机制对区块链真实性提供了市场机制的证明。区块链票据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通过编制程序,对票据交易主体的主体资格和基本信息、交易行为要件、履行条件和交易记录等对票据出票、背书转让、承兑和贴现等行为设定相应的条件来保证安全,并要求票据持有人票据权利的实现必须以具有真实的基础原因为条件,以此对票据交易主体的身份进行限定,保障票据交易的真实性。

(三)区块链票据是实现穿透式监管的金融创新工具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通过的“区块链法案”中,智能合约被定义为:一个事件驱动的程序,可以在分布式、去中心化、可共享和可复制的账簿上运行,并且能够针对账簿中资产转移状况进行监管。传统票据市场的监管只能通过现场审核的方式来进行,缺乏对票据的出票、背书和承兑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审查、调阅的手段。因此,票据市场出现了规避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管,表内资产表外化的监管套利型“创新票据产品”,导致合规风险无法被有效监管与防范。这些问题的防范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对分布式账本的交易记录的即时审计,而无须依赖于票据交易平台所提供的接口。监管规则也可以通过在链条中通过编程来建立共用约束代码,监管方实现监管政策全覆盖硬控制,进而实施对票据全面和穿透式监管。“监管机构可以作为区块链中的一个普通节点,根据需要随时从区块链中提取特定的信息,提高管理的效率,也可选择作为拥有一定角色设定的特殊节点,建立智能合约的规则、编辑链条中的程序,通过区块链中条件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管控的全覆盖”。

1、区块链票据是利用区块链中智能合约技术解决票据市场合规、资金转移,提高交易效率创新。区块链票据借助区块链中智能合约技术的应用编程,在实施票据出票和转让行为时,可通过设置程序条件控制票据的价值和流转方向,以此保证所有流通票据按照程序设定的统一规则进行交易,从而提高票据市场的安全和运作效率,防范欺诈与道德风险。智能合约可以通过设定的条件自动完成资金转移、锁定保证金、扣除手续费、承兑与交付票据转让等行为。区块链票据都是在区块链上运行,拥有独立的生命周期,通过智能合约编程的方式来实现的一段业务逻辑代码,利用此技术提高票据交易的效率。同时,监管规则也可以通过在链条中编程来建立共用约束代码,实现监管政策全覆盖和硬控制。

2、区块链票据是利用区块链中智能合约技术降低道德风险的监管成本。道德风险是金融市场中客观存在。“道德风险”这一表述可追溯至17世纪,19世纪末期为英国的保险公司所广泛使用。保险中的受益人故意破坏财产或者放任其毁坏,以获得保险金,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就是道德风险。20世纪60年代,道德风险的概念经过经济学家的重新定义进入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含义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没有必然关系。目前,金融体系中的道德风险,一般指由一方决定如何冒险,而由另一方承担不利后果的情形。区块链票据有降低道德风险和防欺诈风险的作用。“由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加快,交易更趋频繁,交易区域扩大,背书流转次数增多,代持代保管等模式创新对业务操作的规范性、票据转移的真实性、票据保管的安全性带来了风险隐患,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并将风险通过交易的形式向金融体系传递。”“如利用区块链技术使区块链票据前后相连构成的不可篡改的时间戳,使得监管部门调阅数据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再加上运用非对称加密技术构建了完全透明的数据管理体系,使得票据交易信息追溯途径的可信任性大大提高,从而有效防范票据市场中的各种道德风险。”

3、区块链票据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实现穿透式监管。监管机构需要全面掌握票据市场动态,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或干预,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票据市场的穿透式监管,实现对票据市场的监管有效性。区块链票据通过智能合约在整个区块链链条中建立共同的约束代码,可实现对数字票据交易智能化、全流程监管与控制。要实现全流程监管,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对票据的监管规定来设置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从智能合约的程序上实现对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背书转让、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兑付等行为整个流程的监管。要实现对区块链票据交易的控制,则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的程序设计直接中止不符合监管要求的票据交易。监管机构还可以利用区块链信息全网发布、不可更改的特性,将监管规则镶嵌在智能合约中,建立共用统一的约束代码,实现监管全覆盖,从而实现对票据的全方位的穿透式监管。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票据市场或迎来新机遇!“非标转标”如何发力?

近期,与票据市场相关,有两件重要事件相继发生:

一、首期标准化票据于8月16日创设;

二、10月12日人民银行公布《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规则》的出台将会极大地影响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和配置方向的调整,为标准化票据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可能性。

已发行标准化票据的收益率高于同业存单

自1979年第一单商业汇票签发以来,我国票据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探索到成熟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10月末,当年累计承兑金额超过15万亿元,贴现金额超过9.5万亿元。票据市场规模不断迅速发展壮大,交易方式变得丰富多样化,市场参与者结构趋于多元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建设及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票据市场逐步建立,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和实体经济的能力得以加强。

以2016年12月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开业为重要的分界点,票据市场迎来了电子化、全国一体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此前,人民银行在2009年10月和2016年8月相继颁发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为建立电票市场、推动电票业务提供了制度基础。票交所成立后,票据市场的交易模式由一对一的线下联系转变为做市商模式,假票、一票多卖等风险事件显著减少,票据市场的透明度和交易效率大幅提高。

市场参与机构也由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向非法人投资产品进一步扩展,市场参与者类型得以丰富。票据市场的收益率曲线和市场价格指数得以形成,对票据的估值和定价,以及不同层次货币市场之间的连通性起到积极作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得以优化。

2019年8月16日,票据市场迎来新的里程碑,第一期标准化票据创设。

此后一个月内,四期要素不同的标准化票据相继创设。

前三期票据的承兑人均为锦州银行,因不同贴现人的不同信用风险溢价,其收益率有所不同。

这四期产品的总体收益率仍高于同期限、类似资质的同业存单,主要原因在于存量规模小、交易量少,进而有一定的流动性溢价。

从认购情况来看,四期产品的认购金额均大于创设金额,但总体认购情况一般。其中,第一期票据认购情况最为热烈,合规认购金额接近创设金额的2倍,但市场对定价的分歧也最大,最低和最高申购利率差达50基点,体现了投资人对新品种的定价分歧严重。之后几期回归合理。目前,标准化票据尚未有二级成交情况。

将成为“非标转标”的重要路径

人民银行发布的《规则》明确了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界定标准,首先指出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概念以及范围,此外规定了其他债权类资产认定为标准化的具体申请条件。根据认定规则,银登中心和北金所的信贷资产流转、债权融资计划等机构类债权被定义为非标资产,而同业借款及协议存款等资产预留了一定空间,暂未明确定义其属性。在《规则》出台前,上述二者均处于非标界定的模糊地带,前者被部分银行认为未来有望成为标准化资产,并大规模地在做“非标转标”;而后者则是银行净值型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重点配置资产,虽暂未点名为非标,但未来仍存在重新界定的可能性,重新定义后将难以满足期限错配等要求。

因此,从近期推动标准化票据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来看,监管部门对票据市场寄予了厚望。除了助力缓解中小银行流动性分层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外,未来标准化票据将成为非标转标的一大重要路径。票据市场将迎来巨大发展。本文就我国票据市场的此次改革内容、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开论述。

在政策的有效推动下,上述四期标准化票据创设的间隔时间短、速度快,其直接意图是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

市场风险偏好迅速降低,同业授信收紧,导致中小银行负债端承压,AA+及以下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数量锐减,资质较弱的银行承兑汇票流动性急剧下降。票据产品的标准化有助于盘活中小银行票据资产。

首先,可以提升票据产品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不仅有第一付款人(即承兑人)的信用背书,同时也有贴现行的信用保障;此外,投资标准化票据不占用表内信贷额度,风险占用成本下降。

其次,可以提升银行的贴现动力,对贴现行而言,在违约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若直贴利率高于产品收益率+创设费用,即可获得利差收益。

标准化票据创设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其更意味着票据市场的产品属性、交易模式、市场参与者范围等格局将彻底改变,票据市场的自身发展路径将会发生极大变化。

从产品属性来看,与传统票据的单一兑付风险不同,标准化票据是将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票据组成资产池后,进行现金流重构。资产池的等分化也意味着底层资产信用风险将由所有投资者共担,因此其产品具有证券化和标准化的特点。

从交易模式来看,自第二期标准化票据创设起,标准化票据可在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跨市场交易和流动,做市商和银行间中介机构开始尝试进行报价,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形成更公允、透明、合理的风险定价机制。此外,第四期标准化票据的底层资产为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为商业承兑汇票的证券化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大量中小型企业未来或能进入票据市场进行融资,市场参与者格局将极大丰富与改变。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票据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未来中小企业直接票据融资渠道的开拓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相比于其他融资方式,票据融资期限短、便利性高,是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未来可设立底层资产为商票的标准化票据

标准化票据的自身属性和跨市场交易进一步连接了原本相对分割的信贷市场、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有助于货币传导机制的疏通,形成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一体化大货币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融资。

展望未来,标准化票据还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进一步发展:

一、跨市场交易要求统一协调的监管体制和法律法规。

此前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分割明显,在业务办理规则、交易规则、术语、做市商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将会影响标准化票据的流通和监管。

二、引进票据评级和增信机制。

目前发行的四期标准化票据均未有外部评级,投资者仅能参考承兑人或贴现人的主体外部评级或同业存单来定价,但当承兑人及贴现人外部主体存在冲突时,定价存在较大的难度和混乱。为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应引入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票据承兑人和贴现人的主体,以及单个标准化票据资产进行评级分析,有利于市场合理定价与交易。此外,针对低资质的标准化票据,应尽快建立起增信机制,促进票据流通。

三、尽快促进底层资产为商票的标准化票据设立。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截至2019年8月末,商业承兑汇票仅占承兑额的15.79%,占贴现额的7.87%。而美国等成熟市场商业承兑汇票的存量余额及市场流通量均远超银行承兑汇票。由企业直接发行商业票据,发行人可根据自己的资金需求直接融资,发行成本将显著降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信用定价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发展商票直接融资市场的客观条件已经建立,应尽快促成底层资产为商票的标准化票据设立,以更好地满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票据课堂丨个人账户可以接收承兑汇票吗?为什么?

个人账户能够用来接收承兑汇票吗?如果不行,又是为什么呢?今天佰万君就来大家解说解说!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第二章第七十四条: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才能使用商业汇票。

以往我们说起这条规定,强调的都是“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今天,咱们视线往前移,注意一下说的是“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个人显然不包括在内

对银行业务有一些了解的朋友肯定也知道,承兑汇票相关的业务都属于对公业务,不对个人开放。

还有一种情况,当承兑汇票作为借款交付给个人,民间借贷关系是否有效呢?

一种观点认为,出借承兑汇票是出借款项的形式之一,只要是为了合法的目的借款并确定了交付的事实,该民间借贷关系即成立并生效,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偿还借款,并按照约定或依法支付相应的利息。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民间借贷关系无效。因为,承兑汇票不能由个人持有,将银行承兑汇票交付个人的行为,违反国家有关金融法规,应视为无效。但如果银行承兑汇票无法返还,本着保护合法利益的原则,个人应当赔偿承兑汇票的票面损失

最后一种情况,如果遇到承兑汇票背书转让给个人的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

有两种方法:

一是持票人可行使追索权,退还给前手。依次类推,直至追索到出票人,要求其更换票据或退票

二是个人的前手与个人后手达成协议,通过书面证明的形式证明背书无效,然后,由个人前手的单位委托银行收款

承兑汇票有着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是贸易往来中很常见的支付结算方式,但承兑汇票毕竟不是现金,作为个人,还是要注意不要介入承兑汇票的流通过程。当然,出于防控风险的目的,也最好不要用个人账户进行承兑汇票的打款收款。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区块链票据的本质、法律性质与特征,您都了解吗?

区块链技术通过密码学提供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可以解决目前票据交易中所产生的欺诈风险,如票据与印章造假、票据空头买卖等方式骗取银行资金等问题,因此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等部门都以《票据法》票据为基础利用区块链技术尝试进行创新。此种创新有表述为“数字票据”,但应称之为“区块链票据”。

为对区块链票据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规范,应将区块链票据的本质定位为一种金融工具的创新;法律性质并非《票据法》中的票据,而是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其特征是无被篡改和被伪造的有价证券和实现穿透式监管科技创新的金融工具。

因此,规范区块链票据不能从修改《票据法》的层面入手,而应根据区块链票据本身的特征和功能价值进行科学的规范。

一区块链票据的界定

“区块链票据”从字面来理解是“区块链+票据”。“区块链”是通过密码学提供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的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票据交易的这些需求,从而有助于在技术层面上防控票据业务风险。学术界对区块链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

区块链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区块链定义是指“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狭义的区块链定义是“将数据区块以时间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学界普遍认为区块链技术本质是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该记账系统是全网共识,单一个体是无法篡改、记录具有可追溯性。根据《票据法》第19条的规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汇票以票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商业汇票与电子商业汇票。票据是具有支付、融资和调节功能的重要金融工具。票据是完全的有价证券,票据的特征决定了其票面记载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具有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且票面金额一般较高,因此其安全性要求很高。

“区块链+票据”是以区块链为技术基础,依据目前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的属性、法律法规、票据的监管规定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一种新型票据(有价证券)表现形式。其是一种既具备电子票据功能和优点,又利用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在防范电子票据欺诈风险进行创新的新型有价证券。

区块链票据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势,实现了区块链技术与票据业务创造性结合的一种新型支付工具。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点对点交易、不可篡改等技术价值与票据交易行为特征十分吻合。因此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传统票据的功能与作用,并解决传统票据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二区块链票据的本质:金融工具的创新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创新是指新产品的生产,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的应用,新市场的开辟,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实行和原材料新供应来源的发现和掌握等。金融创新是决定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结构的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新的金融市场和新的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是通过金融结构创新来实现的,金融结构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金融结构的创新就是通过金融结构四个要素与金融技术、自然科学技术和方法的重新搭配、组合,改变其中一个或多个要素,形成新的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进而为市场提供新的服务和新的金融功能过程。每当人类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就会导致金融的创新。特别是当下网络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引起了金融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促成区块链票据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区块链技术是网络技术与密码学技术进行的有机结合创新的产物,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时间戳、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的功能。区块链票据就是利用区块链技术的这些功能进行的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是由制度、契约和金融技术组成的,金融工具的创新就是围绕这三个组成要素进行的。区块链票据是在《票据法》所规定的汇票的基础之上在制度、契约和金融技术三个要素都进行创新的一种金融工具,因此与《票据法》的票据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已改变了《票据法》的票据特质。

(一)区块链票据是《票据法》票据的契约创新

《票据法》的票据作为金融工具中的契约是票据票面的内容,根据《票据法》第4条规定:“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应当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因此票据这种金融工具的契约是指在票据上签章和所记载的事项。但区块链票据金融工具的契约不仅有类似票据记载的内容,还有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即区块链票据金融工具的契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类似票据记载的内容;二是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因此区块链票据的契约与《票据法》票据的契约是不同的。金融工具的契约要素的不同就会导致金融工具不同,所以区块链票据不是《票据法》中的票据,而是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

(二)区块链票据是《票据法》票据的金融技术创新

金融技术是金融工具的组成要素,金融技术是指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务中的金融和货币信用原理,以及该原理在金融交易、服务的应用、日常操作经验和风控技术。金融技术可以限制或提高了人们分配与利用一定数量的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技术决定了金融服务的水平、资源配置的效率、金融经营的成本和金融消费者的满意与受保护程度。金融行为中的应用技能、金融知识和日常操作中的经验包含着风控技术。《票据法》的票据的风控技术就是根据已成立的法律、行政法规、监管规定及风控技术等对票据本身的真伪与票面记载内容进行验证与风控。而区块链票据的风控是通过区块信息监控、智能合约等进行的。因此区块链票据在风控技术方面与《票据法》的票据是不同的。因此区块链票据不是《票据法》中的票据,而是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

(三)区块链票据是《票据法》票据的制度创新

制度是金融工具的组成要素,制度包含外在制度(法律制度)和内在制度(习惯)。《票据法》的票据的制度包括票据的内在制度和票据的外在制度:其内在制度主要是习惯,该习惯主要是票据应用中的习惯;外在制度主要是已成立的《票据法》《合同法》以及行政法规与监管规定等。而区块链票据的内在制度不仅要遵守票据应用中的习惯,还要遵守区块链与网络技术的习惯;外在制度不仅要遵守《票据法》的制度,还要遵守区块链和网络技术的相关法律规定。但实践中,区块链票据行为已经突破了《票据法》的规定,如《票据法》的无因性与无条件支付等。因此区块链票据在制度层面也不同于《票据法》中的票据,应是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综上所述,区块链票据作为金融工具,在金融工具的制度、契约和金融技术三个组成要素方面与《票据法》中的票据金融工具的制度、契约和金融技术三个组成要素方面都不同,因此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

三区块链票据法律性质:是新型的有价证券

(一)区块链票据不是依照《票据法》发行的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

“票据”一词是汇票、本票和支票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票据,是指汇票、本票和支票。”票据是出票人依据《票据法》发行,由自己无条件支付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如果出票人发行的虽名为汇票、本票或支票,而不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办理,即不属于票据,但可以是其他有价证券。根据《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法》票据行为的内容完全以票面上的文字记载为准,不能以票面记载内容以外的其它事项作为票面内容变更的依据。票据行为是民法上的法律行为,因此不仅具有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而且是严格的要式行为,法律对每一种票据行为规定了必要的格式,即一定的内容和记载的方式。区块链票据数据电文以电子脉冲形式存在的,因此不符合《票据法》的要式性与文义性。因此区块链票据就是未严格依照《票据法》的规定由出票人发行而办理的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

(二)区块链票据是有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权利人的新型有价证券

《票据法》的票据是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完全有价证券。“无条件”是指出票人或者其他票据行为人不得将交易中的条件记载在票据上,出票人也不得将其与委托付款人之间的委托付款关系中的条件记载在票据上,据以确保票据流通的便捷。依据《支付结算办法》第53条规定:“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汇票的出票银行为银行汇票的付款人”。区块链票据的支付是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技术利用编程来控制票据整个流通和交易行为,以此来保证安全性。“一是交易的控制方式更加多元化,比如在实际的交易中会存在票据代持(双买断)的模式,可以在交易的开始就将约定买回的日期通过代码的形式写入智能合约,待到期后票据将自动完成赎回买断。二是智能合约通过代码来实现,其硬控制性使得票据的交易不再需要线下合同作为保证,避免执行中存在违约现象。”票据业务的交易将交易规则以代码的形式清晰明确地写入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代码完成后,交易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无法对其进行更改。因此其不符合《票据法》第22条第2项中“无条件支付的委托”的规定票据,而是一种有条件的支付的一种新型有价证券。

(三)区块链票据不是无因证券

无因证券是指证券上权利的存在只依证券券面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进行确认。权利人享有的证券权利不以取得证券的基础原因为条件,而只是根据持有证券为必要条件。无因性是票据理论的核心内容,决定着《票据法》票据的本质。“就一般的民事行为而言,存在着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两种情况。如果某一法律行为的效力,受其在先的原因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则该法律行为为有因行为;相反,如果某一法律行为的效力,不受其在先的原因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则该法律行为为无因行为。票据行为乃属于无因行为。”票据的无因性理论决定了票据上的支付的法律关系效力与票据出票的基础原因的是否有效无关,只与票据记载的内容有关。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并非是票据发生的过程中不存在原因关系,而是基于票据的流通性和保护交易安全的需要,通过法律上的技术处理和强制性规定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分离开来。此种分离是使票据的功能接近货币的功能,但又区别于货币,从而实现票据的支付和融资功能。因此票据的无因性是票据的本质需要,是票据流通不可缺少的条件。

(四)区块链票据是附条件和自动履行的新型有价证券

票据是无条件支付的完全有价证券,在支付过程中如有附条件支付的记载,将导致票据无效。因为这种记载与票据的特质相矛盾,所以记载后票据即为无效。如《票据法》第22条第2项:“无条件支付的委托”规定。区块链票据的“智能合约”是对票据支付的附条件,因此根据《票据法》的第22条第2项规定区块链票据上无效票据,如有效就不应是《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而是一种新型有价证券。学者尼克·萨博(Nick Szabo)认为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并使用协议和用户接口来执行的合同条款。区块链成为“合约提供存储代码和状态的地方,再把执行合约的基本环境与一致性算法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最基本的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智能合约与区块链技术融合,把票据交易和流通环节中的合同内容通过编码镶嵌在区块链上,使其具有了区块链分布式记录、存储和验证、不可篡改和伪造等特征。如“区块链票据借助区块链中智能合约的使用,应用可编程的特点,在票据流转的同时,通过编辑一段程序即可控制价值的限定和流转方向,确保所有流通票据按照统一的管理规则进行交易”。因此区块链票据的智能合约的约定是一种附加条件,依据《票据法》就会导致票据的无效,如有效也已不是《票据法》上的票据,而是一种附条件的新型有价证券。

四区块链票据的法律特征

(一)区块链票据与电子票据不同

电子票据是票据的电子化,其本质仍然是票据,是传统的纸制票据用电子的形式进行呈现。广义的电子票据包括两种:一是传统票据的以电子化进行呈现,电子表现形式并没有改变《票据法》票据的法律性质与法律关系,其本质和特征仍然是《票据法》的票据;二是“用电子信息完全取代传统票据,信息传递的过程也就是资金流动过程。狭义的电子票据的内涵是指:由发送人依法发行的,通过发送银行向接受银行发出的或通过发送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发出的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的货币给受益人的电子指令”。电子票据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客户网上银行、电子票据交换中心、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和监管机构。电子票据的认证和监督是由电子票据交换中心、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和监管机构来完成的。电子票据的法律特质仍然是《票据法》所规定的票据。但区块链票据的性质与特征已不是《票据法》规定的票据。区块链票据虽然还是出票人出票,然而它并不是依照我国《票据法》的规定进行发行的。如区块链票据不是“无条件支付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是依据实际交易,并由智能合约控制的附条件的、有因性的新型有价证券。“区块链票据发行和交易相关主体既不需要第三方对价值传递的信息做监督和验证,也不需要特定的实物作为连接双方取得信任的证明,是直接点对点进行价值无形传递的”。

(二)区块链票据是不被篡改、被伪造的有价证券

区块链的密钥一经生成就不能更改,保证了区块链票据交易信息内容无被篡改、被伪造的风险,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安全,票据发行利用区块链共识机制对区块链真实性提供了市场机制的证明。区块链票据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通过编制程序,对票据交易主体的主体资格和基本信息、交易行为要件、履行条件和交易记录等对票据出票、背书转让、承兑和贴现等行为设定相应的条件来保证安全,并要求票据持有人票据权利的实现必须以具有真实的基础原因为条件,以此对票据交易主体的身份进行限定,保障票据交易的真实性。

(三)区块链票据是实现穿透式监管的金融创新工具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通过的“区块链法案”中,智能合约被定义为:一个事件驱动的程序,可以在分布式、去中心化、可共享和可复制的账簿上运行,并且能够针对账簿中资产转移状况进行监管。传统票据市场的监管只能通过现场审核的方式来进行,缺乏对票据的出票、背书和承兑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审查、调阅的手段。因此,票据市场出现了规避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管,表内资产表外化的监管套利型“创新票据产品”,导致合规风险无法被有效监管与防范。这些问题的防范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对分布式账本的交易记录的即时审计,而无须依赖于票据交易平台所提供的接口。监管规则也可以通过在链条中通过编程来建立共用约束代码,监管方实现监管政策全覆盖硬控制,进而实施对票据全面和穿透式监管。“监管机构可以作为区块链中的一个普通节点,根据需要随时从区块链中提取特定的信息,提高管理的效率,也可选择作为拥有一定角色设定的特殊节点,建立智能合约的规则、编辑链条中的程序,通过区块链中条件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管控的全覆盖”。

1、区块链票据是利用区块链中智能合约技术解决票据市场合规、资金转移,提高交易效率创新。区块链票据借助区块链中智能合约技术的应用编程,在实施票据出票和转让行为时,可通过设置程序条件控制票据的价值和流转方向,以此保证所有流通票据按照程序设定的统一规则进行交易,从而提高票据市场的安全和运作效率,防范欺诈与道德风险。智能合约可以通过设定的条件自动完成资金转移、锁定保证金、扣除手续费、承兑与交付票据转让等行为。区块链票据都是在区块链上运行,拥有独立的生命周期,通过智能合约编程的方式来实现的一段业务逻辑代码,利用此技术提高票据交易的效率。同时,监管规则也可以通过在链条中编程来建立共用约束代码,实现监管政策全覆盖和硬控制。

2、区块链票据是利用区块链中智能合约技术降低道德风险的监管成本。道德风险是金融市场中客观存在。“道德风险”这一表述可追溯至17世纪,19世纪末期为英国的保险公司所广泛使用。保险中的受益人故意破坏财产或者放任其毁坏,以获得保险金,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就是道德风险。20世纪60年代,道德风险的概念经过经济学家的重新定义进入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含义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没有必然关系。目前,金融体系中的道德风险,一般指由一方决定如何冒险,而由另一方承担不利后果的情形。区块链票据有降低道德风险和防欺诈风险的作用。“由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加快,交易更趋频繁,交易区域扩大,背书流转次数增多,代持代保管等模式创新对业务操作的规范性、票据转移的真实性、票据保管的安全性带来了风险隐患,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并将风险通过交易的形式向金融体系传递。”“如利用区块链技术使区块链票据前后相连构成的不可篡改的时间戳,使得监管部门调阅数据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再加上运用非对称加密技术构建了完全透明的数据管理体系,使得票据交易信息追溯途径的可信任性大大提高,从而有效防范票据市场中的各种道德风险。”

3、区块链票据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实现穿透式监管。监管机构需要全面掌握票据市场动态,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或干预,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票据市场的穿透式监管,实现对票据市场的监管有效性。区块链票据通过智能合约在整个区块链链条中建立共同的约束代码,可实现对数字票据交易智能化、全流程监管与控制。要实现全流程监管,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对票据的监管规定来设置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从智能合约的程序上实现对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背书转让、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兑付等行为整个流程的监管。要实现对区块链票据交易的控制,则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的程序设计直接中止不符合监管要求的票据交易。监管机构还可以利用区块链信息全网发布、不可更改的特性,将监管规则镶嵌在智能合约中,建立共用统一的约束代码,实现监管全覆盖,从而实现对票据的全方位的穿透式监管。


[阅读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1页  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