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与票据市场相关,有两件重要事件相继发生:
一、首期标准化票据于8月16日创设;
二、10月12日人民银行公布《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规则》的出台将会极大地影响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和配置方向的调整,为标准化票据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可能性。
已发行标准化票据的收益率高于同业存单
自1979年第一单商业汇票签发以来,我国票据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探索到成熟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10月末,当年累计承兑金额超过15万亿元,贴现金额超过9.5万亿元。票据市场规模不断迅速发展壮大,交易方式变得丰富多样化,市场参与者结构趋于多元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建设及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票据市场逐步建立,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和实体经济的能力得以加强。
以2016年12月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开业为重要的分界点,票据市场迎来了电子化、全国一体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此前,人民银行在2009年10月和2016年8月相继颁发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为建立电票市场、推动电票业务提供了制度基础。票交所成立后,票据市场的交易模式由一对一的线下联系转变为做市商模式,假票、一票多卖等风险事件显著减少,票据市场的透明度和交易效率大幅提高。
市场参与机构也由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向非法人投资产品进一步扩展,市场参与者类型得以丰富。票据市场的收益率曲线和市场价格指数得以形成,对票据的估值和定价,以及不同层次货币市场之间的连通性起到积极作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得以优化。
2019年8月16日,票据市场迎来新的里程碑,第一期标准化票据创设。
此后一个月内,四期要素不同的标准化票据相继创设。
前三期票据的承兑人均为锦州银行,因不同贴现人的不同信用风险溢价,其收益率有所不同。
这四期产品的总体收益率仍高于同期限、类似资质的同业存单,主要原因在于存量规模小、交易量少,进而有一定的流动性溢价。
从认购情况来看,四期产品的认购金额均大于创设金额,但总体认购情况一般。其中,第一期票据认购情况最为热烈,合规认购金额接近创设金额的2倍,但市场对定价的分歧也最大,最低和最高申购利率差达50基点,体现了投资人对新品种的定价分歧严重。之后几期回归合理。目前,标准化票据尚未有二级成交情况。
将成为“非标转标”的重要路径
人民银行发布的《规则》明确了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界定标准,首先指出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概念以及范围,此外规定了其他债权类资产认定为标准化的具体申请条件。根据认定规则,银登中心和北金所的信贷资产流转、债权融资计划等机构类债权被定义为非标资产,而同业借款及协议存款等资产预留了一定空间,暂未明确定义其属性。在《规则》出台前,上述二者均处于非标界定的模糊地带,前者被部分银行认为未来有望成为标准化资产,并大规模地在做“非标转标”;而后者则是银行净值型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重点配置资产,虽暂未点名为非标,但未来仍存在重新界定的可能性,重新定义后将难以满足期限错配等要求。
因此,从近期推动标准化票据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来看,监管部门对票据市场寄予了厚望。除了助力缓解中小银行流动性分层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外,未来标准化票据将成为非标转标的一大重要路径。票据市场将迎来巨大发展。本文就我国票据市场的此次改革内容、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开论述。
在政策的有效推动下,上述四期标准化票据创设的间隔时间短、速度快,其直接意图是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
市场风险偏好迅速降低,同业授信收紧,导致中小银行负债端承压,AA+及以下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数量锐减,资质较弱的银行承兑汇票流动性急剧下降。票据产品的标准化有助于盘活中小银行票据资产。
首先,可以提升票据产品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不仅有第一付款人(即承兑人)的信用背书,同时也有贴现行的信用保障;此外,投资标准化票据不占用表内信贷额度,风险占用成本下降。
其次,可以提升银行的贴现动力,对贴现行而言,在违约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若直贴利率高于产品收益率+创设费用,即可获得利差收益。
标准化票据创设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其更意味着票据市场的产品属性、交易模式、市场参与者范围等格局将彻底改变,票据市场的自身发展路径将会发生极大变化。
从产品属性来看,与传统票据的单一兑付风险不同,标准化票据是将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票据组成资产池后,进行现金流重构。资产池的等分化也意味着底层资产信用风险将由所有投资者共担,因此其产品具有证券化和标准化的特点。
从交易模式来看,自第二期标准化票据创设起,标准化票据可在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跨市场交易和流动,做市商和银行间中介机构开始尝试进行报价,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形成更公允、透明、合理的风险定价机制。此外,第四期标准化票据的底层资产为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为商业承兑汇票的证券化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大量中小型企业未来或能进入票据市场进行融资,市场参与者格局将极大丰富与改变。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票据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未来中小企业直接票据融资渠道的开拓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相比于其他融资方式,票据融资期限短、便利性高,是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未来可设立底层资产为商票的标准化票据
标准化票据的自身属性和跨市场交易进一步连接了原本相对分割的信贷市场、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有助于货币传导机制的疏通,形成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一体化大货币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融资。
展望未来,标准化票据还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进一步发展:
一、跨市场交易要求统一协调的监管体制和法律法规。
此前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分割明显,在业务办理规则、交易规则、术语、做市商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将会影响标准化票据的流通和监管。
二、引进票据评级和增信机制。
目前发行的四期标准化票据均未有外部评级,投资者仅能参考承兑人或贴现人的主体外部评级或同业存单来定价,但当承兑人及贴现人外部主体存在冲突时,定价存在较大的难度和混乱。为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应引入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票据承兑人和贴现人的主体,以及单个标准化票据资产进行评级分析,有利于市场合理定价与交易。此外,针对低资质的标准化票据,应尽快建立起增信机制,促进票据流通。
三、尽快促进底层资产为商票的标准化票据设立。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截至2019年8月末,商业承兑汇票仅占承兑额的15.79%,占贴现额的7.87%。而美国等成熟市场商业承兑汇票的存量余额及市场流通量均远超银行承兑汇票。由企业直接发行商业票据,发行人可根据自己的资金需求直接融资,发行成本将显著降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信用定价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发展商票直接融资市场的客观条件已经建立,应尽快促成底层资产为商票的标准化票据设立,以更好地满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