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片

你不得不知道的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五大趋势

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因此,如何采用更为有效的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了当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成为了当今推动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战略举措。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GDP)总量的 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也有着突出贡献,是新增就业的主要吸纳器。然而,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有进一步恶化的状况;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应收账款,2016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为12.8 万亿。因此,如何采用更为有效的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了当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成为了当今推动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战略举措。

从当今中国供应链金融的走向看,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五个趋势:

01.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产业整合在加剧

供应链金融的前提是供应链管理,没有健全、良好的供应链作为支撑,供应链金融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供应链建设和发展的程度是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从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来看,目前经历了从传统的业务型供应链向协调、整合型供应链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初期阶段是银行所推动的以应收账款、动产和预付款为基础的M+1+N式的融资业务,其业务开展和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核心企业发生的上下游业务活动,作为融资方的银行并不参与到供应链运营中。而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供应链金融的推动者不再是传统的商业银行,而是产业中的企业或信息化服务公司,他们直接参与到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在把握供应链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基础上, 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随着第二阶段供应链服务和运营的逐步成熟和发展, 供应链金融得以开展的基础会逐渐从“链”式进化到“网” 式, 即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电子供应链。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虚拟电子供应链是通过运用高速通讯的网络技术,让虚拟产业集群中所有的中小微企业能够低成本、甚至无代价地加入网络平台,并且任何一个企业与其他参与者协同预测、同步开发和生产,并实现高效配送和精准服务,满足分散动态化的客户需求。因此,虚拟电子供应链实现了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高度整合,或者说它成为了众多子平台、子生态的联结平台。

02.产业供应链作为一种生态开始与金融生态结合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供应链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与现金流的有效方式,从根本上讲, 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融资这种资金借贷性行为,更是通过产业与金融的有效、有序的结合,一方面实现产业现金流的加速,缩短行业的现金流周期;另一方面也能实现金融的增值和稳健发展。产业作为一种生态需要也应该与金融生态相结合,其含义是 通过产业供应链推动金融生态的打造和发展,反过来运用金融来进一步推进产业供应链生态的壮大,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端的创新,更需要金融端的创新。具体讲,金融端的变革应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端的主体以及业务生态建设,也就是说要能使供应链金融有效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 同机制的建立至关 重要;二是不同规模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目前我国存在着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以银行体系为例,有全国性商业银行、省级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民营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银行,各自都有着不同的定位、渠道和优势,如果相互之间能够基于各自的优势充分合作,就能为产业优化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现金流,不仅是加速现金流, 而且能创造现金流。

03.金融科技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的主导力量

以往互联网的作用只是作为金融活动开展和管理的辅助手段,而今却可能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的主导力量。由于供应链的主体具有多样性、活动具有异质性,没有良好的标准化、电子化、可流转、安全签章的电子票据、电子税票和电子仓单,就无法实现业务流程的顺畅管理。同理,没有良好的云平台、云计算,虚拟电子供应链就无法真正实现。而要真实把握供应链运营规律,有效知晓每个参与主体的行为,就需要建立和发展大数据的能力。针对于资金和资产对应匹配的 唯一性和真实性,就需要运用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利用区块链实现分布式记账和资金管理, 实现智能合约,同时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做到资金和资产的唯一对应。显然,没有金融科技的支撑, 上述这些问题都不可能真正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会遭遇巨大瓶颈。

04.防范风险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能力

供应链金融长远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风险的管控,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微观金融活动,其运营的规律如同一座天平,天平的两端是资产和资金,天平的梁是产业供应链信息,而支撑整个天平的是天平的底座(即风险管控)和支柱(即信用)。金融的本质是风险估值和信用,这两点如果忽略了,就会产生巨大的金融危机,因此,风险的预警和管理是供应链金融的重中之重。总体上讲,风险的防控需要从供应链结构管理、流程管理和要素管理几个方面入手。结构管理指 的是能够有效、合理地设计、建构供应链运营和服务体系,使得各个主体角色清晰,责权利明确, 同时又能使供应链运营业务实现闭合化、收入自偿化。流程管理指的是整个业务和金融活动的流向、流量和流速明确,整个业务和金融活动能够实现管理垂直化,同时能够 根据流程的状况和要求,协同各类金融机构设计和提供风险缓释手段,实现风控结构化。要素管理则是能对金融产品和业务信息数据做到及时、迅速的获取和分析,真正做到交易信息化,并且能够在全面掌握各主 体资信的前提下,通过声誉资产化建立供应链信用体系。

05.协同专业化将成为智慧供应链金融的主题

供应链金融成功实施需要生态中多种形态组织的充分沟通和协同,这些主体除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业务参与方外,还包括至关重要的三类组织机构,即平台服务商,这一主体承担搜集、汇总和整合供应链运营中发生的结构性数据以及其他非结构性数据;风险管理者,这一主体根据平台服务商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定制金融产品,服务于特定的产业主体;流动性提供者,具体提供流动性或资金的主体,也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这三类机构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这三类机构充分探索与发展各自的能力,将其提供的差别化服务发挥到极致,只有实现高度的专业化,才能产生协同化。

内容来源:《2017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Part4】,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撰写(具体由其下属的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负责资料整理、分析论证等工作)。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票据开票量大幅上升,标准化债权资产又将迎来一员猛将?

开年以来,票据开票量、承兑量以及贴现量大幅上升,同时也推动了票据转贴和回购交易的火爆。

从固定收益市场的门类来看,票据市场的体量虽然没有贷款、同业存单和债券那么大,但票据市场的故事并不见得比其他几个大类的固收品种少,而且交易票据都带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技能,票据市场的变化也反映了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和银行的各种指标诉求的变化,因此非常值得观察和研究。

开年以来,我们观察到票据的开票量、承兑量以及贴现量都大幅上升,创了阶段性的新高(图15),但不能简单的用季节性因素来解释。

企业开商业汇票的过程是一个融资过程,若被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兑会成为银行承兑汇票,若被非金融机构承兑会成为商业承兑汇票。票据如果被银行直贴,就会进入银行体系,成为银行的资产,相应的,银行也向实体经济投放了流动性。被银行直贴过的票据,可以继续在银行体系之间进行转贴,相当于银行之间买卖这张票据。票据也可以与债券类型,进行回购融资交易。

 

如果观察社融里面的票据增量和余额,在经历了2017年的大幅萎缩之后,2018年表内外票据余额的增速有比较明显的回升,11月份的余额同比增速已经回升到12.8%(图16),而从我们观测的日度数据来看,12月份的票据开票量和贴限量还在上升,意味着12月份的票据余额同比增速还在上升。

2017年的明显萎缩到2018年的逐步回升,票据余额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票据利率变动后对企业融资吸引力的变化。

 

2017年由于央行收紧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从而也推动了票据的直贴和转贴利率上升,使得票据融资成本相比于发债和贷款而言没有任何优势。企业通过票据融资的需求受到较大打击,而且2017年银行贷款额度比较紧张,银行表内贴现票据的需求也比较低,因此企业和银行对票据的需求都不强。

 

进入2018年,情况有所转变,在金融监管收紧的情况下,央行逐步放松货币政策来进行推动,货币市场利率在201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而带动票据的融资利率的下行也明显快于债券和普通贷款利率。

企业通过票据融资变得更具吸引力。同时,由于银行的贷款额度大幅上升,而银行在面对有效贷款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有更强的动力把票据贴现到表内(表内票据也算贷款),反映在银行的表内票据余额猛增,表内票据余额同比增速到11月份上升45%,然而表外未贴现票据的规模则大幅下降

因此,票据开票量和贴限量的一个大背景是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持续宽松,带动货币市场利率以及票据利率大幅下行,同时银行贷款额度十分宽松,企业和银行都有动力增加票据业务。

 

1月份以来票据开票量和贴限量的大幅上升与企业的套利行为有关,这可能会引导结构性存款利率逐步下行,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政策宽松最终也会传导到存贷款利率。虽然央行的宽松政策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利率下行是票据业务繁荣的大背景,但1月份开票量和贴现量猛增还简单的用利率下行来解释。

 

从我们的了解来看,1月份票据开票量和贴现量的猛增与企业的套利行为有关。

 

套利是指套结构性存款利率和票据直贴之间的利差。这种套利模式过去也常有发生,但实际上是否好操作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利差以及银行的意愿

我们知道2018年是银行缺存款的一年。单从M1M2增速创新低就可以感受到这种存款稀缺的局面。而造成存款稀缺的原因跟非标的萎缩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银行表内的非标资产持续压缩,反映在股权及其他投资这个科目持续收缩。

 

尤其是2018年,是企业存款增量创了历史新低的一年。银行缺存款会制约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尤其是在流动性新规中,银监会赋予了存款很高的流动性指标价值。而且,虽然贷存比这种指标已经不考核,但仍会作为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的重要参考。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大部分银行的贷存比指标都超过了历史参考值(75%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发展我国商业承兑汇票的重大作用

(一)商业承兑汇票是什么
商票是指由购货方承兑,约定在未来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销货方的商业汇票。其具有权利义务明确、约期付款、可转让贴现等特点。由于商业承兑汇票的签发主体往往是信用资质优良的大企业,流转后手持的则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因此在宏观政策紧缩背景下,这种债务工具可以为陷入融资困境的诸多中小企业提供一种选择。


(二)商业承兑汇票与银行承兑汇票不同点
虽然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银票)同属于商业汇票,但与其不同,商票并不由银行信用产生,而是由购货方的商业信用产生的,是依托于购货方的商业信用,直接向销货方进行延期付款的方式。因此,商票的手续简便,无需在银行柜台办理出票,也无需向银行缴纳手续费及保证金。对需要融资的企业来说,商是一种简便且节约资金成本的融资方式。


商票是以企业的商业信用为基础,相对于银行信用其信用等级还是稍弱一些,许多商业银行担心在商票到期时企业不能兑付而形成的新的不良资产。因而在商业银行里商票相对于银票办理贴现业务准入门槛较高,办理商票业务受到客户的授信额度、信用等级、审批流程、银行可贴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商业银行仅认可在已经其自身银行系统内建立信贷关系且信用评价等级较高的企业,并有限度地给予企业商票的机会。同时,在办理商票贴现业务时,商业银行比照其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要求,审批严格、业务手续繁琐,影响了持票企业融通资金的需求。

(三)发展我国商业承兑汇票的重大作用
1、对企业、商业银行及各投资主体的作用
企业使用商票,不仅可以延迟其支付货款的时间,降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还能节约资金使用的费用,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发展以真实商品交易为背景的商票,促进资金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流通,增加企业活力,从而活跃商品市场交易。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既是服务客户的市场需求,也是主动创利的好工具,常见主要有商票保贴、商票贴现、商票衍生品的投资业务。商票保贴业务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信贷规模紧张,而对企业提供服务,提高企业对银行的粘性,同时通过洽谈可以获得一定存款保证金。商票贴现因价格较高,银行可以获得远比银票收益高的资产,且这种资产类标准化,易于流转和创新。商票结合其他业务品种,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综合服务,提升银行服务能力。

当前各投资主体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票据创新业务,可以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带来很多收益高风险低的投资产品,丰富了金融市场投资主体的投资品种,如商票ABS,商票资管计划等。

2、促进我国商业信用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环境
商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对收款人而言是一种债券凭证,对付款人而言是一种债务凭证,所有票据当事人都必须依法行使票据权利,依法履行票据责任。相对银票,运用商票对企业的信用等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家企业诚信守信,其签发的商票在市场上就会被广泛接受。商票的发展使得企业依赖商业信用,促进企业规范信用行为,建立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对于市场主体增强信用观念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相对增发货币而言,能更有效促进我国GDP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领域一个典型现象是M2/GDP的不断上升,从1978年末的0.32到2016年末的2.08,GDP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拉动效益边际递减。即使如此,在货币信贷增速和高杠杆率的背景下,由于金融体系不能将其集中的资金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社会各界还是不断发出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

在此背景下,多用票据、少发货币可作为有效对策,缓解当下经济困境。央行应将M2增幅下调至10%以内,尽快缩小存贷利差。以多用票据,少发货币的创新理念,引导企业广泛运用电子商业汇票,盘活企业应收账款,加速货币资金周转,才能从根本上真正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问题。发展电子票据尤其是电子商票是货币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举措,商业汇票具有支付工具和信用工具的综合功能,以上下游关系密切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或集团企业为重点,作为应收、应付款工具,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使用电票。进一步普及电票账户,推广电票直接支付功能,从而实现零成本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GDP健康快速增长。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你不得不知道的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五大趋势

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因此,如何采用更为有效的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了当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成为了当今推动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战略举措。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GDP)总量的 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也有着突出贡献,是新增就业的主要吸纳器。然而,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有进一步恶化的状况;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应收账款,2016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为12.8 万亿。因此,如何采用更为有效的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了当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成为了当今推动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战略举措。

从当今中国供应链金融的走向看,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五个趋势:

01.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产业整合在加剧

供应链金融的前提是供应链管理,没有健全、良好的供应链作为支撑,供应链金融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供应链建设和发展的程度是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从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来看,目前经历了从传统的业务型供应链向协调、整合型供应链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初期阶段是银行所推动的以应收账款、动产和预付款为基础的M+1+N式的融资业务,其业务开展和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核心企业发生的上下游业务活动,作为融资方的银行并不参与到供应链运营中。而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供应链金融的推动者不再是传统的商业银行,而是产业中的企业或信息化服务公司,他们直接参与到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在把握供应链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基础上, 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随着第二阶段供应链服务和运营的逐步成熟和发展, 供应链金融得以开展的基础会逐渐从“链”式进化到“网” 式, 即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电子供应链。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虚拟电子供应链是通过运用高速通讯的网络技术,让虚拟产业集群中所有的中小微企业能够低成本、甚至无代价地加入网络平台,并且任何一个企业与其他参与者协同预测、同步开发和生产,并实现高效配送和精准服务,满足分散动态化的客户需求。因此,虚拟电子供应链实现了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高度整合,或者说它成为了众多子平台、子生态的联结平台。

02.产业供应链作为一种生态开始与金融生态结合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供应链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与现金流的有效方式,从根本上讲, 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融资这种资金借贷性行为,更是通过产业与金融的有效、有序的结合,一方面实现产业现金流的加速,缩短行业的现金流周期;另一方面也能实现金融的增值和稳健发展。产业作为一种生态需要也应该与金融生态相结合,其含义是 通过产业供应链推动金融生态的打造和发展,反过来运用金融来进一步推进产业供应链生态的壮大,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端的创新,更需要金融端的创新。具体讲,金融端的变革应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端的主体以及业务生态建设,也就是说要能使供应链金融有效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 同机制的建立至关 重要;二是不同规模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目前我国存在着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以银行体系为例,有全国性商业银行、省级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民营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银行,各自都有着不同的定位、渠道和优势,如果相互之间能够基于各自的优势充分合作,就能为产业优化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现金流,不仅是加速现金流, 而且能创造现金流。

03.金融科技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的主导力量

以往互联网的作用只是作为金融活动开展和管理的辅助手段,而今却可能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的主导力量。由于供应链的主体具有多样性、活动具有异质性,没有良好的标准化、电子化、可流转、安全签章的电子票据、电子税票和电子仓单,就无法实现业务流程的顺畅管理。同理,没有良好的云平台、云计算,虚拟电子供应链就无法真正实现。而要真实把握供应链运营规律,有效知晓每个参与主体的行为,就需要建立和发展大数据的能力。针对于资金和资产对应匹配的 唯一性和真实性,就需要运用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利用区块链实现分布式记账和资金管理, 实现智能合约,同时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做到资金和资产的唯一对应。显然,没有金融科技的支撑, 上述这些问题都不可能真正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会遭遇巨大瓶颈。

04.防范风险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能力

供应链金融长远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风险的管控,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微观金融活动,其运营的规律如同一座天平,天平的两端是资产和资金,天平的梁是产业供应链信息,而支撑整个天平的是天平的底座(即风险管控)和支柱(即信用)。金融的本质是风险估值和信用,这两点如果忽略了,就会产生巨大的金融危机,因此,风险的预警和管理是供应链金融的重中之重。总体上讲,风险的防控需要从供应链结构管理、流程管理和要素管理几个方面入手。结构管理指 的是能够有效、合理地设计、建构供应链运营和服务体系,使得各个主体角色清晰,责权利明确, 同时又能使供应链运营业务实现闭合化、收入自偿化。流程管理指的是整个业务和金融活动的流向、流量和流速明确,整个业务和金融活动能够实现管理垂直化,同时能够 根据流程的状况和要求,协同各类金融机构设计和提供风险缓释手段,实现风控结构化。要素管理则是能对金融产品和业务信息数据做到及时、迅速的获取和分析,真正做到交易信息化,并且能够在全面掌握各主 体资信的前提下,通过声誉资产化建立供应链信用体系。

05.协同专业化将成为智慧供应链金融的主题

供应链金融成功实施需要生态中多种形态组织的充分沟通和协同,这些主体除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业务参与方外,还包括至关重要的三类组织机构,即平台服务商,这一主体承担搜集、汇总和整合供应链运营中发生的结构性数据以及其他非结构性数据;风险管理者,这一主体根据平台服务商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定制金融产品,服务于特定的产业主体;流动性提供者,具体提供流动性或资金的主体,也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这三类机构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这三类机构充分探索与发展各自的能力,将其提供的差别化服务发挥到极致,只有实现高度的专业化,才能产生协同化。

内容来源:《2017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Part4】,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撰写(具体由其下属的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负责资料整理、分析论证等工作)。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票据开票量大幅上升,标准化债权资产又将迎来一员猛将?

开年以来,票据开票量、承兑量以及贴现量大幅上升,同时也推动了票据转贴和回购交易的火爆。

从固定收益市场的门类来看,票据市场的体量虽然没有贷款、同业存单和债券那么大,但票据市场的故事并不见得比其他几个大类的固收品种少,而且交易票据都带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技能,票据市场的变化也反映了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和银行的各种指标诉求的变化,因此非常值得观察和研究。

开年以来,我们观察到票据的开票量、承兑量以及贴现量都大幅上升,创了阶段性的新高(图15),但不能简单的用季节性因素来解释。

企业开商业汇票的过程是一个融资过程,若被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兑会成为银行承兑汇票,若被非金融机构承兑会成为商业承兑汇票。票据如果被银行直贴,就会进入银行体系,成为银行的资产,相应的,银行也向实体经济投放了流动性。被银行直贴过的票据,可以继续在银行体系之间进行转贴,相当于银行之间买卖这张票据。票据也可以与债券类型,进行回购融资交易。

 

如果观察社融里面的票据增量和余额,在经历了2017年的大幅萎缩之后,2018年表内外票据余额的增速有比较明显的回升,11月份的余额同比增速已经回升到12.8%(图16),而从我们观测的日度数据来看,12月份的票据开票量和贴限量还在上升,意味着12月份的票据余额同比增速还在上升。

2017年的明显萎缩到2018年的逐步回升,票据余额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票据利率变动后对企业融资吸引力的变化。

 

2017年由于央行收紧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从而也推动了票据的直贴和转贴利率上升,使得票据融资成本相比于发债和贷款而言没有任何优势。企业通过票据融资的需求受到较大打击,而且2017年银行贷款额度比较紧张,银行表内贴现票据的需求也比较低,因此企业和银行对票据的需求都不强。

 

进入2018年,情况有所转变,在金融监管收紧的情况下,央行逐步放松货币政策来进行推动,货币市场利率在201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而带动票据的融资利率的下行也明显快于债券和普通贷款利率。

企业通过票据融资变得更具吸引力。同时,由于银行的贷款额度大幅上升,而银行在面对有效贷款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有更强的动力把票据贴现到表内(表内票据也算贷款),反映在银行的表内票据余额猛增,表内票据余额同比增速到11月份上升45%,然而表外未贴现票据的规模则大幅下降

因此,票据开票量和贴限量的一个大背景是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持续宽松,带动货币市场利率以及票据利率大幅下行,同时银行贷款额度十分宽松,企业和银行都有动力增加票据业务。

 

1月份以来票据开票量和贴限量的大幅上升与企业的套利行为有关,这可能会引导结构性存款利率逐步下行,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政策宽松最终也会传导到存贷款利率。虽然央行的宽松政策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利率下行是票据业务繁荣的大背景,但1月份开票量和贴现量猛增还简单的用利率下行来解释。

 

从我们的了解来看,1月份票据开票量和贴现量的猛增与企业的套利行为有关。

 

套利是指套结构性存款利率和票据直贴之间的利差。这种套利模式过去也常有发生,但实际上是否好操作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利差以及银行的意愿

我们知道2018年是银行缺存款的一年。单从M1M2增速创新低就可以感受到这种存款稀缺的局面。而造成存款稀缺的原因跟非标的萎缩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银行表内的非标资产持续压缩,反映在股权及其他投资这个科目持续收缩。

 

尤其是2018年,是企业存款增量创了历史新低的一年。银行缺存款会制约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尤其是在流动性新规中,银监会赋予了存款很高的流动性指标价值。而且,虽然贷存比这种指标已经不考核,但仍会作为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的重要参考。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大部分银行的贷存比指标都超过了历史参考值(75%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发展我国商业承兑汇票的重大作用

(一)商业承兑汇票是什么
商票是指由购货方承兑,约定在未来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销货方的商业汇票。其具有权利义务明确、约期付款、可转让贴现等特点。由于商业承兑汇票的签发主体往往是信用资质优良的大企业,流转后手持的则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因此在宏观政策紧缩背景下,这种债务工具可以为陷入融资困境的诸多中小企业提供一种选择。


(二)商业承兑汇票与银行承兑汇票不同点
虽然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银票)同属于商业汇票,但与其不同,商票并不由银行信用产生,而是由购货方的商业信用产生的,是依托于购货方的商业信用,直接向销货方进行延期付款的方式。因此,商票的手续简便,无需在银行柜台办理出票,也无需向银行缴纳手续费及保证金。对需要融资的企业来说,商是一种简便且节约资金成本的融资方式。


商票是以企业的商业信用为基础,相对于银行信用其信用等级还是稍弱一些,许多商业银行担心在商票到期时企业不能兑付而形成的新的不良资产。因而在商业银行里商票相对于银票办理贴现业务准入门槛较高,办理商票业务受到客户的授信额度、信用等级、审批流程、银行可贴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商业银行仅认可在已经其自身银行系统内建立信贷关系且信用评价等级较高的企业,并有限度地给予企业商票的机会。同时,在办理商票贴现业务时,商业银行比照其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要求,审批严格、业务手续繁琐,影响了持票企业融通资金的需求。

(三)发展我国商业承兑汇票的重大作用
1、对企业、商业银行及各投资主体的作用
企业使用商票,不仅可以延迟其支付货款的时间,降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还能节约资金使用的费用,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发展以真实商品交易为背景的商票,促进资金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流通,增加企业活力,从而活跃商品市场交易。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既是服务客户的市场需求,也是主动创利的好工具,常见主要有商票保贴、商票贴现、商票衍生品的投资业务。商票保贴业务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信贷规模紧张,而对企业提供服务,提高企业对银行的粘性,同时通过洽谈可以获得一定存款保证金。商票贴现因价格较高,银行可以获得远比银票收益高的资产,且这种资产类标准化,易于流转和创新。商票结合其他业务品种,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综合服务,提升银行服务能力。

当前各投资主体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票据创新业务,可以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带来很多收益高风险低的投资产品,丰富了金融市场投资主体的投资品种,如商票ABS,商票资管计划等。

2、促进我国商业信用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环境
商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对收款人而言是一种债券凭证,对付款人而言是一种债务凭证,所有票据当事人都必须依法行使票据权利,依法履行票据责任。相对银票,运用商票对企业的信用等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家企业诚信守信,其签发的商票在市场上就会被广泛接受。商票的发展使得企业依赖商业信用,促进企业规范信用行为,建立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对于市场主体增强信用观念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相对增发货币而言,能更有效促进我国GDP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领域一个典型现象是M2/GDP的不断上升,从1978年末的0.32到2016年末的2.08,GDP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拉动效益边际递减。即使如此,在货币信贷增速和高杠杆率的背景下,由于金融体系不能将其集中的资金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社会各界还是不断发出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

在此背景下,多用票据、少发货币可作为有效对策,缓解当下经济困境。央行应将M2增幅下调至10%以内,尽快缩小存贷利差。以多用票据,少发货币的创新理念,引导企业广泛运用电子商业汇票,盘活企业应收账款,加速货币资金周转,才能从根本上真正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问题。发展电子票据尤其是电子商票是货币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举措,商业汇票具有支付工具和信用工具的综合功能,以上下游关系密切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或集团企业为重点,作为应收、应付款工具,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使用电票。进一步普及电票账户,推广电票直接支付功能,从而实现零成本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GDP健康快速增长。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你不得不知道的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五大趋势

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因此,如何采用更为有效的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了当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成为了当今推动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战略举措。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GDP)总量的 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也有着突出贡献,是新增就业的主要吸纳器。然而,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有进一步恶化的状况;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应收账款,2016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为12.8 万亿。因此,如何采用更为有效的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了当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成为了当今推动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战略举措。

从当今中国供应链金融的走向看,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五个趋势:

01.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产业整合在加剧

供应链金融的前提是供应链管理,没有健全、良好的供应链作为支撑,供应链金融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供应链建设和发展的程度是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从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来看,目前经历了从传统的业务型供应链向协调、整合型供应链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初期阶段是银行所推动的以应收账款、动产和预付款为基础的M+1+N式的融资业务,其业务开展和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核心企业发生的上下游业务活动,作为融资方的银行并不参与到供应链运营中。而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供应链金融的推动者不再是传统的商业银行,而是产业中的企业或信息化服务公司,他们直接参与到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在把握供应链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基础上, 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随着第二阶段供应链服务和运营的逐步成熟和发展, 供应链金融得以开展的基础会逐渐从“链”式进化到“网” 式, 即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电子供应链。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虚拟电子供应链是通过运用高速通讯的网络技术,让虚拟产业集群中所有的中小微企业能够低成本、甚至无代价地加入网络平台,并且任何一个企业与其他参与者协同预测、同步开发和生产,并实现高效配送和精准服务,满足分散动态化的客户需求。因此,虚拟电子供应链实现了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高度整合,或者说它成为了众多子平台、子生态的联结平台。

02.产业供应链作为一种生态开始与金融生态结合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供应链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与现金流的有效方式,从根本上讲, 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融资这种资金借贷性行为,更是通过产业与金融的有效、有序的结合,一方面实现产业现金流的加速,缩短行业的现金流周期;另一方面也能实现金融的增值和稳健发展。产业作为一种生态需要也应该与金融生态相结合,其含义是 通过产业供应链推动金融生态的打造和发展,反过来运用金融来进一步推进产业供应链生态的壮大,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端的创新,更需要金融端的创新。具体讲,金融端的变革应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端的主体以及业务生态建设,也就是说要能使供应链金融有效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 同机制的建立至关 重要;二是不同规模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目前我国存在着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以银行体系为例,有全国性商业银行、省级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民营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银行,各自都有着不同的定位、渠道和优势,如果相互之间能够基于各自的优势充分合作,就能为产业优化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现金流,不仅是加速现金流, 而且能创造现金流。

03.金融科技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的主导力量

以往互联网的作用只是作为金融活动开展和管理的辅助手段,而今却可能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的主导力量。由于供应链的主体具有多样性、活动具有异质性,没有良好的标准化、电子化、可流转、安全签章的电子票据、电子税票和电子仓单,就无法实现业务流程的顺畅管理。同理,没有良好的云平台、云计算,虚拟电子供应链就无法真正实现。而要真实把握供应链运营规律,有效知晓每个参与主体的行为,就需要建立和发展大数据的能力。针对于资金和资产对应匹配的 唯一性和真实性,就需要运用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利用区块链实现分布式记账和资金管理, 实现智能合约,同时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做到资金和资产的唯一对应。显然,没有金融科技的支撑, 上述这些问题都不可能真正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会遭遇巨大瓶颈。

04.防范风险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能力

供应链金融长远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风险的管控,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微观金融活动,其运营的规律如同一座天平,天平的两端是资产和资金,天平的梁是产业供应链信息,而支撑整个天平的是天平的底座(即风险管控)和支柱(即信用)。金融的本质是风险估值和信用,这两点如果忽略了,就会产生巨大的金融危机,因此,风险的预警和管理是供应链金融的重中之重。总体上讲,风险的防控需要从供应链结构管理、流程管理和要素管理几个方面入手。结构管理指 的是能够有效、合理地设计、建构供应链运营和服务体系,使得各个主体角色清晰,责权利明确, 同时又能使供应链运营业务实现闭合化、收入自偿化。流程管理指的是整个业务和金融活动的流向、流量和流速明确,整个业务和金融活动能够实现管理垂直化,同时能够 根据流程的状况和要求,协同各类金融机构设计和提供风险缓释手段,实现风控结构化。要素管理则是能对金融产品和业务信息数据做到及时、迅速的获取和分析,真正做到交易信息化,并且能够在全面掌握各主 体资信的前提下,通过声誉资产化建立供应链信用体系。

05.协同专业化将成为智慧供应链金融的主题

供应链金融成功实施需要生态中多种形态组织的充分沟通和协同,这些主体除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业务参与方外,还包括至关重要的三类组织机构,即平台服务商,这一主体承担搜集、汇总和整合供应链运营中发生的结构性数据以及其他非结构性数据;风险管理者,这一主体根据平台服务商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定制金融产品,服务于特定的产业主体;流动性提供者,具体提供流动性或资金的主体,也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这三类机构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这三类机构充分探索与发展各自的能力,将其提供的差别化服务发挥到极致,只有实现高度的专业化,才能产生协同化。

内容来源:《2017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Part4】,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撰写(具体由其下属的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负责资料整理、分析论证等工作)。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票据开票量大幅上升,标准化债权资产又将迎来一员猛将?

开年以来,票据开票量、承兑量以及贴现量大幅上升,同时也推动了票据转贴和回购交易的火爆。

从固定收益市场的门类来看,票据市场的体量虽然没有贷款、同业存单和债券那么大,但票据市场的故事并不见得比其他几个大类的固收品种少,而且交易票据都带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技能,票据市场的变化也反映了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和银行的各种指标诉求的变化,因此非常值得观察和研究。

开年以来,我们观察到票据的开票量、承兑量以及贴现量都大幅上升,创了阶段性的新高(图15),但不能简单的用季节性因素来解释。

企业开商业汇票的过程是一个融资过程,若被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兑会成为银行承兑汇票,若被非金融机构承兑会成为商业承兑汇票。票据如果被银行直贴,就会进入银行体系,成为银行的资产,相应的,银行也向实体经济投放了流动性。被银行直贴过的票据,可以继续在银行体系之间进行转贴,相当于银行之间买卖这张票据。票据也可以与债券类型,进行回购融资交易。

 

如果观察社融里面的票据增量和余额,在经历了2017年的大幅萎缩之后,2018年表内外票据余额的增速有比较明显的回升,11月份的余额同比增速已经回升到12.8%(图16),而从我们观测的日度数据来看,12月份的票据开票量和贴限量还在上升,意味着12月份的票据余额同比增速还在上升。

2017年的明显萎缩到2018年的逐步回升,票据余额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票据利率变动后对企业融资吸引力的变化。

 

2017年由于央行收紧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从而也推动了票据的直贴和转贴利率上升,使得票据融资成本相比于发债和贷款而言没有任何优势。企业通过票据融资的需求受到较大打击,而且2017年银行贷款额度比较紧张,银行表内贴现票据的需求也比较低,因此企业和银行对票据的需求都不强。

 

进入2018年,情况有所转变,在金融监管收紧的情况下,央行逐步放松货币政策来进行推动,货币市场利率在201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而带动票据的融资利率的下行也明显快于债券和普通贷款利率。

企业通过票据融资变得更具吸引力。同时,由于银行的贷款额度大幅上升,而银行在面对有效贷款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有更强的动力把票据贴现到表内(表内票据也算贷款),反映在银行的表内票据余额猛增,表内票据余额同比增速到11月份上升45%,然而表外未贴现票据的规模则大幅下降

因此,票据开票量和贴限量的一个大背景是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持续宽松,带动货币市场利率以及票据利率大幅下行,同时银行贷款额度十分宽松,企业和银行都有动力增加票据业务。

 

1月份以来票据开票量和贴限量的大幅上升与企业的套利行为有关,这可能会引导结构性存款利率逐步下行,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政策宽松最终也会传导到存贷款利率。虽然央行的宽松政策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利率下行是票据业务繁荣的大背景,但1月份开票量和贴现量猛增还简单的用利率下行来解释。

 

从我们的了解来看,1月份票据开票量和贴现量的猛增与企业的套利行为有关。

 

套利是指套结构性存款利率和票据直贴之间的利差。这种套利模式过去也常有发生,但实际上是否好操作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利差以及银行的意愿

我们知道2018年是银行缺存款的一年。单从M1M2增速创新低就可以感受到这种存款稀缺的局面。而造成存款稀缺的原因跟非标的萎缩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银行表内的非标资产持续压缩,反映在股权及其他投资这个科目持续收缩。

 

尤其是2018年,是企业存款增量创了历史新低的一年。银行缺存款会制约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尤其是在流动性新规中,银监会赋予了存款很高的流动性指标价值。而且,虽然贷存比这种指标已经不考核,但仍会作为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的重要参考。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大部分银行的贷存比指标都超过了历史参考值(75%


[阅读更多]>>
新闻图片

发展我国商业承兑汇票的重大作用

(一)商业承兑汇票是什么
商票是指由购货方承兑,约定在未来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销货方的商业汇票。其具有权利义务明确、约期付款、可转让贴现等特点。由于商业承兑汇票的签发主体往往是信用资质优良的大企业,流转后手持的则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因此在宏观政策紧缩背景下,这种债务工具可以为陷入融资困境的诸多中小企业提供一种选择。


(二)商业承兑汇票与银行承兑汇票不同点
虽然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银票)同属于商业汇票,但与其不同,商票并不由银行信用产生,而是由购货方的商业信用产生的,是依托于购货方的商业信用,直接向销货方进行延期付款的方式。因此,商票的手续简便,无需在银行柜台办理出票,也无需向银行缴纳手续费及保证金。对需要融资的企业来说,商是一种简便且节约资金成本的融资方式。


商票是以企业的商业信用为基础,相对于银行信用其信用等级还是稍弱一些,许多商业银行担心在商票到期时企业不能兑付而形成的新的不良资产。因而在商业银行里商票相对于银票办理贴现业务准入门槛较高,办理商票业务受到客户的授信额度、信用等级、审批流程、银行可贴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商业银行仅认可在已经其自身银行系统内建立信贷关系且信用评价等级较高的企业,并有限度地给予企业商票的机会。同时,在办理商票贴现业务时,商业银行比照其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要求,审批严格、业务手续繁琐,影响了持票企业融通资金的需求。

(三)发展我国商业承兑汇票的重大作用
1、对企业、商业银行及各投资主体的作用
企业使用商票,不仅可以延迟其支付货款的时间,降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还能节约资金使用的费用,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发展以真实商品交易为背景的商票,促进资金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流通,增加企业活力,从而活跃商品市场交易。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既是服务客户的市场需求,也是主动创利的好工具,常见主要有商票保贴、商票贴现、商票衍生品的投资业务。商票保贴业务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信贷规模紧张,而对企业提供服务,提高企业对银行的粘性,同时通过洽谈可以获得一定存款保证金。商票贴现因价格较高,银行可以获得远比银票收益高的资产,且这种资产类标准化,易于流转和创新。商票结合其他业务品种,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综合服务,提升银行服务能力。

当前各投资主体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票据创新业务,可以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带来很多收益高风险低的投资产品,丰富了金融市场投资主体的投资品种,如商票ABS,商票资管计划等。

2、促进我国商业信用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环境
商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对收款人而言是一种债券凭证,对付款人而言是一种债务凭证,所有票据当事人都必须依法行使票据权利,依法履行票据责任。相对银票,运用商票对企业的信用等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家企业诚信守信,其签发的商票在市场上就会被广泛接受。商票的发展使得企业依赖商业信用,促进企业规范信用行为,建立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对于市场主体增强信用观念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相对增发货币而言,能更有效促进我国GDP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领域一个典型现象是M2/GDP的不断上升,从1978年末的0.32到2016年末的2.08,GDP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拉动效益边际递减。即使如此,在货币信贷增速和高杠杆率的背景下,由于金融体系不能将其集中的资金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社会各界还是不断发出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

在此背景下,多用票据、少发货币可作为有效对策,缓解当下经济困境。央行应将M2增幅下调至10%以内,尽快缩小存贷利差。以多用票据,少发货币的创新理念,引导企业广泛运用电子商业汇票,盘活企业应收账款,加速货币资金周转,才能从根本上真正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问题。发展电子票据尤其是电子商票是货币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举措,商业汇票具有支付工具和信用工具的综合功能,以上下游关系密切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或集团企业为重点,作为应收、应付款工具,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使用电票。进一步普及电票账户,推广电票直接支付功能,从而实现零成本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GDP健康快速增长。

 


[阅读更多]>>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共31页  到第页